后产业社会视野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4303 浏览:97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人类社会的演变是一个连续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从前产业社会,经过产业社会,向后产业社会迈进。后产业社会作为社会演进的更高级、更发达和更美好的新阶段,是各国努力追求实现的目标。纵观以往的各个社会时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着如此迅速的变化,相应的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我国基础教育60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过八次,可以说每一次体育课程改革都折射出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社会价值、课程理念,代表了人们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机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是本论文的根本出发点;以后产业社会为背景,对中小学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分析与探讨是本论文的落脚点。整体上来看,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先容了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交代了研究的熟悉论基础和研究思路;先容了研究方法、研究假设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课程社会化研究既是当前课程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社会转型期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本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在研究视角方面,选取以后产业社会为背景;其次,以《新课标》为研究的切入点;第三,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调查,加入了课程研究专家的意见。第二部分为体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辨析。通过我国建国以来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分析,首先阐明了社会发展需求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其次为后续研究奠定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本土发展特征和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发展需求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建国以后,随着社会各个方面从恢复到发展的半个多世纪中,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由“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转变;(2)社会发展需动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这主要表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课程的“工具主义”倾向一直都存在、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实施由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体育课程评价逐渐趋于完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以后产业社会为背景,对现行《新课标》的审视研究。第三部分是在后产业社会视野中讨论《新课标》所体现出来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的偏离。其研究内容包括:(1)关于后产业社会的分析讨论,涉及后产业社会由“社会结构”的转变而引起的社会变迁特征;以及在后产业社会,学生群落在时空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转变三个方面的变化特征;另外,后产业社会教育的发展特征为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终身化和个性化。(2)《新课标》所突出的“学生主体”地位,表明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偏向了“个人本位”主义。事实上在后产业社会背景下,“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3)进一步分析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主要在于过去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过于夸大|教学论文网|“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4)面对后产业社会中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的应然选择应该在于三个中心论的融合。第四部分是关于《新课标》在鉴戒后产业社会的后现代课程理念时,所出现的偏差及其原因的分析。内容包括:(1)后现代主义与后产业社会的断裂注定了后现代课程理论不能适应后产业社会发展的需求;后现代课程理论有其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指导现代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认清社会发展的需要。(2)《新课标》中“超越工具性、超越主体性”的后现代课程理念,使《新课标》在话语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学生的丢失,表现出对学生学龄段特征的忽视;(3)《新课标》中“体验式学习、发现式学习”的后现代课程理念,表现出对课程教育意义的弱化;(4)《新课标》中在课程目标上的整体性、丰富性和多元化特征是片面夸大体育课程的整体效应的结果。第五部分是以社会为背景,对《新课标》的发展研究。即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的改革策略。在这一部分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通过分析中国的后产业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为《新课标》的转型期社会发展背景,并结合论文第二部分中有关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历史的分析,确定了《新课标》应是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化阶段。其次是以后产业社会的发展需求为背景,进一步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方面提出《新课标》的改革策略,具体来说(1)提出包含“三类课程目标”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2)建议在体育课程内容改革中应遵循“八条内容选择原则”和“三组内容组织原则”;(3)提出体育课程实施策略要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与课程设计的相互协调与适应;(4)通过分析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和应遵循的原则,在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方面提出应以发展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和互动式评价为主的评价理念和方式。第六部分是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即研究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结论主要涉及五个方面:(1)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2)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偏离;(3)《新课标》中体育课程理念的偏差;(4)《新课标》是中国特色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化阶段。(5)我国后产业社会背景下《新课标》的改革策略。理性地审视、辩证地看待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不仅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具有鉴戒与启发意义。对《新课标》的理性审视和建设性思考,需要以现实为依据,而从社会发展需求为视角的分析讨论不失为一个新的思路。【关键词】:后产业社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课程改革审视策略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11-14ABSTRACT14-191导论19-471.1关于选题19-431.1.1选题的缘由19-241.1.2相关研究述评24-321.1.3研究的熟悉论基础与研究的基本思路32-411.1.4研究目的与意义41-421.1.5研究的创新之处42-431.1.6研究的理论假设431.2研究对象与方法43-471.2.1研究对象43-441.2.2研究方法44-472体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辩析47-652.1社会发展需求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47-562.1.1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目标表现出从"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变47-552.1.2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变化也体现了"社会本位"的特点55-562.2社会发展需动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56-652.2.1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逐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56-592.2.2随着社会发展,体育课程实施体现出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59-602.2.3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使体育课程评价逐渐趋于完善60-653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的价值取向65-813.1后产业社会的变迁特征——《新课标》的社会发展背景65-693.2后产业社会学生群落生存状态——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69-713.3后产业社会教育的发展特征——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71-753.4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偏离75-783.5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78-814《新课标》的后现代主义色彩81-994.1后产业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81-894.1.1后现代主义与后产业社会的关系81-864.1.2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86-884.1.3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局限性88-894.2《新课标》对学生学龄段特征的忽视89-914.3《新课标》对课程教育意义的弱化91-944.4片面夸大课程的整体效应94-995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改革策略99-1395.1《新课标》应是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化阶段99-1085.1.1中国的后产业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特征99-1015.1.2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立足于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101-1035.1.3后产业社会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103-1065.1.4《新课标》与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建设106-1085.2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目标的改革策略108-1175.2.1后产业社会视野中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确立108-1125.2.2《新课标》应包含三类体育课程目标112-1175.3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内容的改革策略117-1225.3.1关于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17-1205.3.2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20-1225.4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实施的改革策略122-1315.4.1后产业社会视野中体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123-1285.4.2体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128-1295.4.3体育课程实施要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129-1305.4.4体育课程实施要留意与课程设计的相互协调与适应130-1315.5后产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评价的改革策略131-1395.5.1后产业社会视野中体育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31-1345.5.2后产业社会视野中体育课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134-1355.5.3《新课标》中课程评价内容与标准的改革方向135-1396研究结论与展望139-1436.1研究的主要结论139-1416.2未来研究的展望141-143参考文献143-155附录155-161研究成果161-163致谢163-165个人简况及165-16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