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设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

更新时间:2024-02-05 点赞:19280 浏览:839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当代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如果教师课前的主观预设多了,那么课中动态生成就会很少,学生的主动发展就难以落到实处。事实上“预设”与“生成”是水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就课堂教学中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意见。
关键词:预设;生成;以人为本
新课程提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预设和生成,并非井水不犯河水或是水火不容,而应是水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因此,把握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课堂教学必须有充分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全面的预设是一堂好课的基本条件。教学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一堂课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讲究课堂的开放和活跃并不是天马行空,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传统的语文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即精心备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但是今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预设与传统意义上的精心备课有了很大不同,它应是基于“生成”的预设,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而应考虑如何才能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怎么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性质,何以使学生主动、积极、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课堂的“生成”。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
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它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包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这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愉快,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所以,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单纯的生成的实质是“放羊”,“随意性”是其特点,它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缺乏弹性的预设,“封闭性”是其特点,那种所谓的预设不仅会严重束缚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和生命活力。简而言之,课堂需要预设,需要丰富的、弹性的、智慧的预设。

二、科学、以人为本地把握课堂生成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例如,在教《出师表》一课时,我让学生总结一下诸葛亮的为人、性格,本来只是希望他们就文章的范围议一议,却没想到有个学生从《三国演义》说到《易中天品三国》,对诸葛亮来了个全面大分析,讲得头头是道,我本想适时地打断回到课文,但看到无论是说的还是听的,都那么全神贯注,就让他一吐为快,我还表扬了这位历史知识丰富的学生,并顺带向同学们介绍了《百家讲坛》这个优秀栏目以及几位有名的学者,如于丹、纪连海等几位教授,同学们很有兴趣,后来我还看到有人买了《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等书来看。事后,我想,虽然那天我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却给了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展现风
采的机会,又引导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从大语文的角度看不正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当然,课堂生成还有良莠之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一定要区别对待。我认为,标准就是能否科学、合理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更好地促进引导大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是否突破了原有的老套路,确确实实具有创新的思维。记得曾听过一节评优课,老师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环节,当堂写自己的妈妈,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请同学到讲台上读一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很紧张,都不肯上来,结果老师只能请了课代表,课代表声情并茂地读了自己的文章,写妈妈有了满头的白发,晚上乘自己睡着的时候轻轻推开房门给自己盖被子……读完了,老师又让其他同学来评论一下写得如何,
这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但几乎都是批评的意见,有的说描写太夸张了,妈妈最多四十出头,怎么会“满头白发”呢?有的说描写不真实,既然已经睡着了,又怎么知道妈妈是轻轻推开房门给自己盖被子的呢?孩子的话很犀利,不留情面,而此时仍然站在讲台旁的课代表却不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知如何是好了,开始是满脸通红,最后终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在这过程中,语文老师始终未发一言,直到课代表哭了,才让她坐下去。我不知道下半节课她还有没有心思听课了,但我想,那位语文老师的处理方法是值得商榷的,她的预设很好,但当看到生成或许会伤害学生的时候,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不应一味地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而不顾学生的感受。如果这样,那学生只是我们的道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体了。所以,尽管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是无法事先设定或无法预料的,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必须有所取舍。

三、加强反思,形成教育智慧

教学是一门专业技术,一个缺乏基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教师,既预设不好也生成不好。因此要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课堂语言精而准,能高效地引领学生,而且学科是相通的,新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备课,要求从“技术”走向“人文”,不仅在设计上苦思冥想,而且需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研究学和掌握学情的身上,尤其要做好课后的反思与研究。从这个意思上讲,教学的艺术有时可简化为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课堂上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提高了我们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使“预设”更完美,“生成”更精彩。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智慧。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经常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基础上积累经验并最终形成教学智慧,再以高超的教学智慧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艺术形成的必然逻辑过程。实践也好、反思亦罢;理论也好、经验亦罢,如果不以培育和增长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宗旨,终究是缺少方向,至少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经历。
总之,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生成的精彩!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追求诗意、智慧、灵动的境界,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诗意栖居、走向智慧的过程,为学生垫好精神生命的底子,这应该是语文课堂追求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沈桂宾.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点在哪里[J].基础教育课程,2006(1).
戚小丹.课堂教学: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J].教育科学,2003(5).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