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讲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试述试述引导学生走上讲台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25598 浏览:1118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几千年来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历史教学也一直是我国各个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课程。中学阶段是在学生处于一个青春叛逆期,而历史课程在不少学生心中属于较为枯燥的课程之一,因此提升学生对历史科目的兴趣是所有教师共同的重任。本文就如何有效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表达所想。
关键词:开放性;学习动机;历史课堂
1002-7661(2013)25-058-02

一、为什么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1、教师一言堂式教学

由于我国文化的影响,教师的权威语言使学生的认知形成了一种定势,教师形象始终是高高在上、严肃刻板,这种权力充斥在课堂之中,使学生没有反应能力,没有思考能力,不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
在我国历史课教学不难找出这样的例子:老师始终保持着一脸的严肃,没有一丝的笑容。虽然老师经常会采取提问或者讨论的方法,但是课堂的气氛却让学生感到紧张,自然积极发言的学生也是少数成绩较好和胆子稍大的学生,更多的学生则是沉默不语,更不敢随意举手发言了。另外,学生特别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由于心理不成熟加上步入校园这个大集体,在心理还为形成一个适应机制。在面对提问和难题时选择自动发言和提问的几率较低,甚至选择逃避,此时整个课堂就成为教师一人主宰。

2、课堂真语言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有意义的交往就需要学生的真语言,这是课堂教学中有效传达信息的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反馈。在历史课堂交流知识的过程就是师生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这种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在真实表达自己内心感受,通过“教”与“学”来实现的。当这之中出现不真实的语言时,这个过程就失效,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出现阻碍。尤其是沉默的课堂氛围中,不仅是真语言的失效,关键在于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没有交流,互动效果差。学生沉寂在教学以外的思维中的现象在历史课中屡见不鲜,这是师生之间未产生真实的交流,教师的讲解为激起学生的好奇而学生又未及时反馈给老师所造成的。真语言缺失的综合表现好似教与学之间未架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使两者未能形成和构建知识的一种现象。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以及国人含蓄的思维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这种现象在历史这门需要的课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3、对课堂或教师的抵触

心里学家把教师的领导风格分为:型、权威型、放任型,与之形成的课堂氛围也相应的形成积极的、沉默的、抵触的。在中小学教学阶段大部分的教师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上我国教育以教学质量考察教师的大环境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就形成了权威型的教学风格。把教师的权威形象与地位牢固树立在学生心中,以此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刚发展的阶段,大部分的学习属于他律阶段,对这样的教学方式采取的态度往往是在对老师的恐惧中的一种服从。而我国目前的教师素质整体还不够高,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不够高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认为学生没有违法课堂纪律就是,安静听讲就是理想的教学气氛。其实在学生的内心中大都是反感这样的方式的,其教学效果在威严下逼出来的。

4、课堂氛围缺乏活跃

由于历史记载的上代人的事情,讲述的古代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此在时空感存在年限的差距,在历史的传承上依靠的文字,但对于处于自我发展尚不完善,自我控制力较差的。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教师的文字语言如果缺乏生活将难以激起其兴趣,尤其是历史类课程既没有数学课需要学生良好的理性四维,亦不如语文拥有华丽的文字或传承古今的美文,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历史课堂处于较为沉寂的氛围之中,教师自顾讲课,学生自顾研读教材之中。而激发学生自动学习,将教与学互动起来,鼓励学生自发走上讲台讲课自己心里的历史或让学生来体验一回教师来讲课,从而激期其学习的劲头,拉近其与教师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二、提升初中教学课堂氛围的措施

良好课堂氛围、言语互动历来就是所有科目教师追求的目标和探究的对象,要调节和改变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传统的教师是老夫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以权威的风格凌驾于整个课堂。在这种形象和权威方式的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往往是非常少的,也是达不到有效交流的,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之一。因而,从教师自身方面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是支持、鼓励、安慰而不是批评甚至的是体罚。在慈母般得风格中消除学生的自卑、胆怯心理。使之能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益处、认识到历史的带给我们的作用、认识到历史课并非枯燥而是富有哲学、理性、智慧的一门课程。

2、激发学生想象力和表达力

由于中小学生正是发展其创造力的年龄,他们掌握知识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而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机械化教育,此种方式使得中小学生机械被动地进行学习,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也扼杀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勇敢的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所想与所得,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交流或探讨,更便于学生接受和进行学习。自我学习与自我主动表达在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热情以外,还以建立的以学生个体为主教学环境更利于中小学生在学习历史课过程中不断提升对历史的理解且极大的锻炼其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更大的提升空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教育的对象,具有发展的可塑性和潜能的开发性。他以学习为主要任务,而在历史课堂上更需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因为历史是一个需要师生交流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经常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对跨越时空历史知识的理解情况,及时向老师传递困惑之处。更重要的是使之敢于开口面对自己的疑惑、敢于质疑教师的权威、教材的权威、真理的权威,从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能使学生脱离单一的、封闭的、权威的课堂教学的咫尺之地,更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信息传递,创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在信任、真诚、自省和反思基础上的交往,是随时可以摄取的知识之源。

4、师生双方的有效交往

历史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的过程或学的过程,师生间的互动也不仅仅止于课堂的45分钟,课余时间同样是师生相互沟通的重要环节。首先,在历史课堂中,话语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交流工具,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态度、探讨知识、培养情感的重要形式。学生只有和老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才能更彻底扑捉学生的特点、长处、短处,同时学生也只有和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反馈,教师才能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其次,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作为良师益友的角色,对学生进行平等的关系和帮助,以消除学生对教师权威的畏惧心理,进而是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再次,唯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或课堂氛围,方可促使大多数学生积极主动的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时间的理解等,达到教育与育人的目标。此外,切忌不可采用强迫或命令的方式逼迫学生走上讲台,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总结
历史课是给予了学生了解古来今往机会、提供学生穿越古今的可能。在历史课当中,每个人对于史实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对于历史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观,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展现对于历史的理解,进而达到学习与心理成长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宾 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M].长春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