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主体性网络时代人主体性迷失与建构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24111 浏览:107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和增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反主体性效应,人的主体意识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迷失,渐渐地被异化。为此,必须积极建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主体性,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迎接信息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网络化 主体性 建构
步入信息文明时代,以网络化为核心的社会形态也应运而生,无论是惊慌失措还是随遇而安的人们,都感受着信息技术不断变化带来的强大冲击。“网络交易”、“无纸化办公”、“微博时代”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这些有利的技术条件一方面给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衍生出主体意识迷失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化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变革、建构及其作用的正确发挥,理应成为现代社会冷静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的哲学基础

主体性问题是在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工业文明的兴起过程中日渐凸显出来的,它与近代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分不开。近代主体性问题研究主要是从人与外部对象世界分离和对立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目的”,外部世界不过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人类凭借理性的力量可以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这也是现代学者最主要的主体性观点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主体性”有着这样的界定,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主体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运用自身的力量,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特性,即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包括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等。马克思一再强调“人始终是主体”{1},“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2}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的属性。建立在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上的人的主体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及唯心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对“主体性”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它是指导我们在信息网络时代面对一些主体意识缺失的现象,进行“主体性”建构的理论依据;亦是指导我们走上健康、成熟的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主体性发展道路的方向标。

二、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现状

网络虚拟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方式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带来了高效快捷的生活方式。然而也带来了人的生存状态异化和非本真化的问题,尤其是网络传媒的丰富发展进一步消融着人的自主性。

(一)信息网络化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网络系统是人类发挥创造性思维建立起来的工具系统,是社会生产和交往的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工具,它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交往方式的重大进步。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③对于生产来说的确如此,对于交往来说亦是如此。生产和交往的系统的网络化,标志着社会生产和交往发展的新时代到来。由于互联网的加入,使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越来越超出了地理位置的空间限制,“地球村”的愿望越来越成为现实。伴随着的还有人们生活方式悄然的改变,“网上订单”、“网上交易”、“网络配送”等等便捷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面对的是更加广阔的世界,更加多样的人际关系,更加丰富的产品,网络凭借其绝对优势展现着无穷的可能性。

(二)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迷失。

首先,人们的交往方式被贯以符号化。信息时代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但却造成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可能相互认识,却变得日益陌生;人们联系得看似紧密,心灵却日益疏远。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网络虚拟化和非人性化的交往方式,现实社会中可视化和亲和化的交往逐渐较少,网络和现实的交往出现转化困难,导致人际关系疏远、情感的冷漠,这种交往主体的抽象化会进一步消解了人的情感、价值观念,甚至会带来道德以及人格发展的诸多问题。
其次,信息网络化将使人的生存状况异化。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人们的选择幅度加大,又容易被各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信息所辐射。此时,信息“拜物教”产生了,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了,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甚至行动,这将使人类的生存状况日益的异化。久而久之,主体更容易满足网络精神快餐,忽视了对信息文化底蕴的深层思考,将会出现丧失创新意识的可能,导致知识的浅薄和思想的弱化。
再次,人的自身权利受到威胁。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充满着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它本身不可能对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过滤,这就使得网上化名进行人身攻击、揭露他人隐私、侵犯他人名誉权变得轻而易举;免费的电子邮件可以用来发送匿名恐吓信;视频、音频压缩的数字化作品可以用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亚文化,邪教亚文化更是在网上找到了栖息地。加上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的滞后性,必将会侵犯到人的主体性地位,造成主体信仰的迷失,价值观念的复杂化。

三、网络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建构对策

虽然人的主体性的提升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但不会是自发、自然的,需要从教育、技术、管理等方面共同作出努力。

(一)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加强网络主体意识教育。

认识自我价值是人的主体性的内省和确认,是主体对自我存在意义的判断和评价。主体性的发展应以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为基础,认识到主体存在的目的和价值。 作为网络的主体要增强主体意识,必须强化信息选择和自律的教育。首先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读报还是查找资料?这样做就比较有针对性,不会轻易被无关的信息干扰,主体就更能作出理性和富有效率的选择。其次要增强网络自律的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网络中毒症”、“网瘾”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在传授网络技术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网络主体意识的教育。

(二)加强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网络的新颖性和多样性丰富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简单的网络符号和网络用语代替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单一性。虚拟的网络空间和主体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也造成网络的虚拟性和现实的真实性使得很多人无法适应二者的平衡,人格分裂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给予及时的引导,回归现实生活的真实交往。加强现实生活的人际沟通,情感的表达,遵守交往的基本规范,增强交往的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