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进展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26944 浏览:1210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课程标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618jyw.com
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数学活动经验”被确定为新修订版的《数学课程标准》的“四基”目标内容之一,对于如何基于数学活动经验开展有效教学,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数学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社会性和个性也有待获得迅速发展,面对抽象的数学学习,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多种体验中发展数学学习。
关键词:活动;体验;发展
1674-9324(2013)09-0136-02

一、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

1.走进生活,感受“活”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情境的数学实践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回归生活,体验“实”的数学。数学教学应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之中。如在教学“负数的认识”时,先出示老师假期旅游的泰山和吐鲁番盆地两个地方各自离海平面距离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以前的数不能表达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负数的认识呼之欲出。接着问题“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其他的正负数,并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唤醒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纷纷举例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正负数。通过一些学生的举例,不断触发另一些学生的感悟,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此,数学回归生活,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3.指导实践,体验“动”的数学。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内容,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促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体验。如第五册《认识周长》一课,首先出示几幅用树叶粘贴的画请同学欣赏,再请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树叶用手摸一摸树叶一圈的长度,初步感知这“一圈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沿着树叶的边线描出它的轮廓。这样学生由看到摸、从摸到描,眼看、手摸、手描、脑想,整体感知具体图形的周长。有了上面的体验,抛出问题“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学生大量的发表见解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让学生说一说这个角有没有周长,从而进一步明确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像这样,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或者摆一摆、剪一剪、折一折等操作活动获得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操作、感知、体验、探究的融合。通过动手操作,以“动”促“思”,“思”中有“悟”,使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感悟数学思考,体验到数学问题的探索与挑战性。

二、在探究交流中体验数学

1.引发探究,体验“探索”的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应不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比较圆柱、圆锥的底面和高,从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请学生猜一猜这个圆锥与圆柱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有,该是什么关系?有了猜想,接下来让学生利用圆柱与圆锥的教具进行盛水实验,完成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地得出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时教师不做任何解释,而是从刚才的圆柱和圆锥中挑出不是等底、等高的教具,让学生再分组做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两次不同的实验使得学生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交流创造的被激起,内心的体验层出不穷。如此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数学,体验学会数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此课堂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和探索者,达到了探究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合一的功效。
2.锤炼思维,体验“思考”的数学。现行数学教材局限于篇幅,大多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示数学问题的结论,而省略了丰富多彩的思维过程。思维是智慧课堂的核心,教师应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提炼既能促进学生深度思维,又能引起集体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建构知识。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猜想哪个图形的面积要大一些?学生反馈,统计猜测结果。接着请同学们自己量出所需的数据,并计算出他们的面积。这里教师既不给数据,又不给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量,自己算,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构建知识结构的平台。果然学生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有底乘高和底乘邻边两种算法,两种不同的结论,谁是谁非,引起了思维冲突。有的学生还通过“拉正”平行四边形成为长方形的方法,使得“错误”的结论看似正确,学生又一次陷入思考之中。此时,教师才让学生运用“数格子”这种简单却有效的方法得出了真正的结论。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思维,是一个不断修正错误思维,解决一个又一个矛盾冲突的过程。此时,学生的思维已经处在一个高度活跃的状态,很自然地质疑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而不是“底乘邻边”?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再一次吹响了学生思维的号角。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剪拼、移补”成长方形,观察、分析,抓住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真正的原因,解决了心中的困惑。这个深入探究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又使学生正确建立知识结构、发展思维。
3.组织交流,体验“合作”的数学。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打破课堂以讲解为主的局面,建立合作研讨小组,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扩大信息流通,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学习空间。如第一册《统计》,用动画故事——小动物聪聪过生日,其他的动物朋友来祝贺引入新课,让学生数一数聪聪的朋友都是谁?它们各来了几只?随着一只只的小动物跑出来,学生数得很忙,可到最后谁也说不清楚哪种动物有几只,再播放了一遍,也还是数不清。这时学生发现了单靠一个人数是行不通的,要合作。于是我让每个小组讨论想出一个又简便又好记的方法把小动物的只数记下来。各个小组交流后,每几个同学分工合作数一种动物,这样就能准确的记下数据了。学生记录的方法有好几种:有的直接数,有的看到一只动物就竖一个手指,有的是出现一只动物拿一根铅笔,有的是数一只就在本子上画一条竖线或画一个圆圈……统计出来后我没有立刻进行评价,而要求小组讨论研究一下:如果每种动物都同时数,哪种统计的方法简便?为什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让每个层次的孩子都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参与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活动经验不仅仅是直观的、具体的经验,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经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索、验证等主体性活动而提升的经验。学生智慧的形成,是在他们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和发展的,而丰富的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而且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数学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