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职以社会学角度谈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管理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35020 浏览:1599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用标签理论、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和反抗理论深入分析高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并为优化高等职校管理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失范行为;社会学分析

一、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关于越轨行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社会越轨,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轻微的,称作初级越轨。如果初级越轨者被其他重要社会成员(如校长、教师、父母)发现并公之于众,即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他就被社会归为不受欢迎的一类人。越轨者在思想中形成一个新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就是那一类人,今后的行为就会以履行预言的方式表现,从初级越轨转变成习惯性的、程度严重的次级越轨。标签理论着重解析越轨行为被有效界定的过程和越轨行为的相对性。对高职生而言,他们在进入职校之前大都被以前所在的学校和教师界定为差生、问题生,被贴上这些标签的最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好。当学生进入职校时,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强大影响,高等职校教育者的价值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普通学校的教育者并无显著区别,新的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继续延用着贴在他们身上的那些标签。标签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有二:一是“坏孩子”的归属感是各阶段学校教育“通力合作”的结果。二是判断越轨行为的方式和尺度不是绝对的,越轨行为具有相对性。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失范行为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是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点。教师作为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的人,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要慎之又慎,不要随意贴标签。对已经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职业教育者要切忌继续沿用。当学生出现失范行为时,教师要心怀宽容和善待之心,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这必有利于学生失范行为的转化。

二、失范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修认为失范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失衡状态。默顿指出,当社会成员经过社会化教育而愿意追求社会规定的正统目标并且也能在社会结构中得到达成目标的正统手段时,社会成员的行为是遵从的。但是,有些社会成员追求这种目标却得不到正统手段、或他们能得到正统手段却对正统目标不感兴趣、或他们对正统目标和手段都不重视时,目标和手段之间便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被称为失范。根据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的不同组合,默顿创建了有关失范行为的类型学。
依据默顿的观点,高职学生的行为可划分为五种:①改革者。通过越轨手段追求文化上合法的目标。如依靠获得好成绩的学生。②墨守成规者。在损害目标的前提下严格坚持规范所准许的合法手段。如学习糟糕但不找麻烦的学生。③逃跑主义者。他们同时放弃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身陷网络、沉湎早恋的学生属于此类。④造反者。他们创造新的规范和目标以代替旧的规范和目标。反抗教师权威、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618jyw.com
嘲笑他人循规蹈矩的学生属于此类。⑤遵从者。坚持合法的目标和合法的手段。如学习优秀且遵纪守法的学生。
根据失范理论,学习目标的丧失或缺乏获得成功的途径是高职学生校园失范行为大量产生的一个主要诱因。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适度目标,采取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当目标与手段基本平衡,失范行为也会相对减少。

三、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又称为差异交往论,该理论认为失范行为是习得性行为,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习得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失范者交往,则他表现失范行为的可能就越大;文化传递理论与中国的俗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颇为相似。文化传递理论强调失范行为是习得性行为,校园群体性失范行为往往是同辈群体对亚文化模仿与遵从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亚文化,利用同伴交往的独特作用,这种努力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反抗理论

反抗理论认为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并非完全顺从地接受学校的主流文化,作为被塑造的个体,学生有其自主性和叛逆性,他们经常会做出与学校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行为。
高职学生在教育的第一个分流点就被淘汰,进入并不被社会大众看好的职业学校,失败感和挫折感尤其强烈的,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使他们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具有逆反情绪和反抗感。而面对职校生源素质不断下降和学生越来越强的异质性,教育者为了管住学生不出事,他们又常常采用例行化的策略来管理学生,往往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越严格、惩罚越严厉,学生的失范行为越多,教育者处于疲于应对的状态。
高职学校要优化学生管理,必须在研究学生心理和个性基础之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中,不是更多地以权威自居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质疑的规章条例,而是提出一些允许学生思考与发展的要求,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是强求学生接受学校与教师的立场,而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改革教育方式,倡导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这对于学生校园失范行为的解决很有益处。
参考文献:
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1
陈少华,周宗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3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