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活动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31194 浏览:1448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和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这是品德学科的理念,但是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到目前为止,德育课程在课表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教师都是语文及德育课程,课前准备不足,导致有些品德课上组织的活动偏重于走形式,有些品德课把活动当做点缀,当做活跃气氛的一种手段,没有实效性。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告诉我们:只有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才会明白道理,也才能落实到行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品德老师要做到:在品德课堂上的教学中及时实践,“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切实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作为担任德育课程十几年的老教师,在组织品德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收获,愿与大家交流。

一、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在《我不胆小》一课中,如果我直接让学生辩一辩、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胆小现象,学生会说,但一种老师问,学生答的感觉,没意思。为了让学生真诚地说出源于:论文要求www.618jyw.com
自己胆小的原因,学会正确处理胆小这个问题。在备课时,我以童话故事“智闯勇敢王国”作为背景,设置了“胆小王国说胆小” “鲁莽王国辨勇敢” “勇敢王国见行动”三大主题活动,把课堂变成学生品德创生的舞台。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将自己 “胆小”的事情说了出来,有真情实感。有的学生感同身受,探究中辨认区分了“胆小”与“鲁莽”,知道哪些该勇敢面对,哪些该“胆小”,学生学得投入,学得真实,学得有效。

二、根据主题,设计贴近儿童生活的活动

如《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活动设计时,我力求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际情况为主要内容开展活动,结合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以达到构建德行、提高素养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度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历程。
活动一:认识我们的“朋友”
多媒体播放公共设施图片:垃圾筒、邮政信箱、路灯等,请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字,向它们问好!你们在生活中、学校里还见过哪些这样的朋友呢?四人小组讨论,比一比那组写得最多。
活动二:我为学校请“朋友”
我们来当回学校的设计师,为新学校请进一些不说话的“朋友”。(出示学校图片)
活动三:我替“朋友”说说话
公用设施——“朋友们”为我们带来那么多的方便和舒适,可有些人却有意无意间伤害了我们的“朋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替它们说些什么?

三、注重感悟,设计学生能体验的活动

《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所以,结合课程特点,结合学生认知的发展特点,我注重体验活动,如《我是教室美容师》《走进秋天》《走进聪明屋》等课,我都设计学生参与并动手制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审美创造能力,尤其是看到孩子们用捡拾的落叶想象创造出一幅幅树叶贴画,我真心感叹孩子独特的想象力。
至今难忘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的情景,此课的教学难点是“换位体验活动”——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上遭遇的痛苦。
体验活动

(一):体验盲人行路难

师:小朋友,我请你来扮演盲人。
师:老师给你一个任务,蒙着眼睛,回到座位上去,注意安全。大家仔细看他与上来时有什么不一样?
扮演盲人的同学摸索着回座位,但没有找到。(有的同学哈哈大笑)
师:有的同学在笑,而我的心在痛哭,因为这位盲人遇到麻烦了。谁能伸出你热情的双手帮帮他?
师:谁来说说这位同学回座位与上来时的不同?
师:我来采访一下这位盲人扮演者,蒙着眼睛走路时,你心里在想些什么?当你蒙着眼睛看不见回去的路,同学们却在笑你,你心里什么感觉?
师:你不笑,你也不笑了,因为你在替盲人觉得难过,你很有同情心,你真善良。
看不见,靠着摸索度过每一天,盲人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呀!孩子这时已经慢慢进入严肃认真的换位体验状态了,那么接下来的全员参与体验“盲人解衣扣” “无臂拿钢笔” “耳聋者的世界”,一步一步让孩子感悟残疾人的不容易,残疾人生活的痛苦。孩子的情感态度得到进一步认识和深化。“关爱残疾人”的讨论才能水到渠成,在活动中感悟,爱心就是在这点滴小事中逐渐形成的。
“活动性,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来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靠听讲来学习。”所以,作为今天的德育教师, 只有让学生在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活动,获得体验,身心得到启发,才能有效启发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德育活动在与生命的融合中奏效,达到德育无痕的境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