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学年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855 浏览:104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被动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因此,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怀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试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下面是我在这些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营造表达的宽松氛围,引导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需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为他们的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传统教学中为了课堂纪律好,教师上课省事,常常要求学生坐端正,不许讲话,听教师一人讲。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失去兴致。为此,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使他的个性得以施展。教师的强烈的会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学生紧张的情绪也会松弛下来,与教师的距离会更近,会自然地与教师互动,从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创新带进课堂,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学过程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中,创新是学生学会、会学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学生的创新应当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中培养出来。从而感受到发现与成功的喜悦,为此,教师要把鼓励带进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从而让学生战胜挫折、战胜自我,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古人讲“学则须疑”。人们在阅读中产生怀疑和否定的想法,这往往是求得真知的前提,要让学生怀疑就不要迷信课本的权威,而应主动探索。大胆怀疑前人之说,怀疑课本里的问题,甚至怀疑教材,在怀疑中取得知识。
职中教材中图、表很多,其选文、注释中有时会有一些不合实际不准确的地方,便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扼制学生的发现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吹毛求疵,发现问题,通过讨论,辨明是非。对学生这些很有见地的质疑,我在课堂上都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保护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发现能力。

(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驾驭知识和进行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源于:www.618jyw.com
多思常思,可以从创设问题情景来开展控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思考习惯,使学生会深思;也可以挖掘知识问题链着手开展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

三、由接受式向探究式转化

传统的教育基本上是“接受式”教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而已,他们只是在继承,没有探究,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学生“接受式”学习的方式必须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化,以确保学生的主体,给他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去亲身经历和本验一番。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重要的是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建立师生、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它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为他们的自我表现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广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的需求,把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为他们实现终身学习并成为创新人才打好基础。不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把竞争的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知识让学生获得;学法让学生归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去探究。

四、学生自主设计和相互设计作业

课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适合自己“需求”的作业题内容及数量,按一定的计划和要求独立完成。此法可使学生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缺补漏,攻克“难关”和“困惑点”,也利于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下去,丰富知识视野,张扬学生中的个性,发挥特长,充分挖掘学习潜能,体现个人价值,并体验探究、成功的愉悦。
另外,课后,两位同学(或小组)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或小组间共同批阅、探讨。在此法的实践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强的参与和浓厚的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感觉集体智慧的力量和温暖,从中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同学们由于受成就动机的趋向,都会注重“作业题”的质量,认真思考、准备。这一过程也是他们深挖教材的提高过程和知识再生过程,对于形成创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鉴于以上体会,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要通过自己的引导,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使课堂“活”起来,从而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