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论新课标下数学课堂革新和教学革新教育结论

更新时间:2024-02-02 点赞:7957 浏览:245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在数学教学,教师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探索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课堂改革 创新教育 新型的师生关系 引导者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十几年了,但在现实的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能按照新程课标准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教师,总是按照已有的经验、已有的方法、已有的内容(课本里没有的也增加上去)去进行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想学习新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不会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例如,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认为课程就是知识,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整个课堂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参与教学。而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内涵,它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识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课堂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渠道,因而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课堂的吸引力、亲和力、和谐性、安全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行为。

一、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才能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首先,教师应矫正对创新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创新教育,并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不是让学生任意去想、任意去说,说得漫无边际、离奇古怪,便是创新。其实,学生每一个新颖的想法都可以是创新的开始。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这种解法是否已经有人提出,而是取决于对学生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深挖教材,以教材为基础高效地把新知引入到课堂中。教师把新知通过与教材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掌握更多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在旧课程里,教师一般是利用乘法的性质,把两个多项式相乘,推导出平方差公式,然后再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做一些练习,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教学后果是学生很容易把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混淆。在新课程里,教师先呈现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先自己通过计算讨论总结出规律。这样,学生通过动手计算,得出结果。这样,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以后就能灵活运用了。

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地获得。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同时,知识的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是人的个性发展价值的需求。也就是说,创新与实践,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保证

教师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新知,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旧教学模式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旧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得到限制。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会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源于:www.618jyw.com
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环境的表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任何合作,教师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新知

首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走进教室不是空着脑袋坐在那儿,等着老师往头脑里灌知识,而是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新知识。如,学生要学习的是分式的乘除法则,而学生原有的知识是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因此,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分数的乘除法法则,这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猜测出分式乘除法法则,并对分式乘除法法则进行验证。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自我构建分式乘除法的法则。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自我增长的过程。如,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实数,教师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有理数组成知识结构图,并以每个有理数都能划成分数为线索,使学生认识到以前学过的数都能划成分数,这些都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然后,教师再出示一组题,在这组题中有的能划成分数,有的不能划成分数,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学生通过解决认识冲突,实现了在有理数基础上生成无理数,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数”的概念由有理数扩大到实数。这个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实数的过程,从而达到优化认识结构的目的。

五、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新课程改革后,数学新教材的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做了比较大的修改。在新教材里,少了很多例题的呈现,多了很多开放式的问题,也有很多问题是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要解决教材里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体,形式可分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师生共同补充等。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堂组成要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起寻找真理。
(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