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透镜整体把握《透镜》有效提高能力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32172 浏览:1462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叙述了《研究透镜》单元的整体把握方法,即整合内容、延展时空、独立探究,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点点滴滴的精彩。教材需要科学的整合,学生需要完整的探究,更需要自我的展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整合; 延展; 独立
1006-3315(2013)02-090-001

一、整合研究内容

本课内容的教学,我从认识透镜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叫透镜?它与面镜有什么不同?大致研究思路可以表述为:什么是透镜-与面镜的区别-凸透镜的特点-凸透镜的作用(放大作用的研究、聚光作用的研究、成像作用的研究)-总结科学原理-两个凸透镜叠加的效果-凹透镜的研究-凹凸透镜叠加的效果。
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在凸透镜的教学上配置了大量的时间,并将侧重点放在研究方法的指导上,这为后续的凹透镜研究埋下了伏笔。
从教学效果看,内容稍作调整后,板块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特别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让他们边做边玩,边玩边学,学生相互合作,兴趣浓厚,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
1师: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物体也有凸透镜这样的放大效果?
生1:眼镜。
师:什么样的眼镜?把你们的眼镜小心地摘下来试一试吧。
生:不是近视眼镜,是老花镜。
师(没有带):真的吗?回去试一试,下次告诉我。
生2:水杯也有放大作用。
生3:露水也会的。
师:为什么露水也会有放大作用?
生:水是天然的放大镜!
2师:你们玩过放大镜吗?是怎么玩的?
生:我在太阳下玩过,(介绍玩法)。
师:玩这个很有技巧,要让太阳光与镜片垂直,调整放大镜的位置即可找到这个亮点,当然要注意安全,远离易燃易爆物品,不用放大镜看太阳(教师示范),想出去玩玩吗?
生(分组玩):……老师,纸冒烟了!
生:老师,火柴烧着了!
师:能解释吗?
生:这些现象,都是凸透镜的聚光造成的。

二、延展探究时空

《研究透镜》在建议课时中用1课时,有点急,有点少,在1个课时中要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无疑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看着学生那期待的目光,我决定让学生过把瘾:用3课时。2课时用于共同研究凸透镜,1课时用于自行研究凹透镜。
从研究的过程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玩聚光、成像、找规律,更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凹透镜,从分工到操作、记录,秩序井然。从研究效果看,学生充分认识了凸透镜,学会了研究凸透镜,特别是对于聚光和成像这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学生不仅看了,还轮流做了,自行尝试,相互指导,汇报时相互纠正、补充,俨然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再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凹透镜,时间安排恰到好处。
由于研究时空的拓展,学生获得了更为详实的数据,进一步聚焦了研究重点,巩固了研究成果,也为学生第三课时自主研究凹透镜提供了“捷径”。

三、成就独立的精彩

对于第三课时凹透镜的研究,我采取让学生完全独立的方式进行:即在复习凸透镜的特点、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凸透镜的研究方法,并设计如下研究记录表:
由于凸透镜研究的扎实有效,所以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在玩中研究凹透镜,对学生来说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科学品质在3节课的研究中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观察更细致了,操作更严谨了,合作更有序了,思考更严密了。这可是我们科学课的苦苦追求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不时爆出关于凹透镜的精彩:
生1:凹透镜不会成像。
生2:凹透镜会成像的。
师:“不会成像”的说一说自己的理由,并做给大家看一看。“会成像”的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并做一做。
生1、2分别来到讲台前,将实验中看到的现象阐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个个点头称是。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看似矛盾的事实,怎么办?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我理智地将球抛给了学生。
师:一对矛盾,如何解释?
生:其实不矛盾,凹透镜应该会成像的,不过这个像要在凹透镜的镜片里才能看到,在屏幕上是看不到的,这就是“虚像”。不信的话,大家再看看。
教学思考:首先,教材需要整合。建构主义的理念是:学习“永久的能力而不是过时的知识”。这与科学学科的“既要知识,更要能力”似乎有些说法上的偏差,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研究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已得到教学界乃至全社会的一致认可。作为学校,作为《科学》学科,更有着培养学生能力的直接重任。本课中,教者在整个单元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机整合,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开充分的研究,并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不仅符合“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的理念,也与建构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次,学生需要完整的探究。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提升相应的能力。尤其是“学生在高年级段也需要参与完整的探究活动”,让他们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第三,科学课需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活经验,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当他们面对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目标时,表现出来的是自信与勇气。本课中,“凹透镜”曾似相识,却又那么陌生。因为有了凸透镜的基础,“我们自己会研究”就显得那么迫不及待,整个过程中,都是学生自己在有序地设计、研究、记录、汇报、补充,教师成了一名真正的听众、旁观者。这难道不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境界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