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理由及对策期刊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7993 浏览:2417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关注学生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对新课程的认识不足或操作不当,导致教学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时有出现,严重抑制了课堂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本文分析了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常见情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 有效性缺失 原因 对策

1.课堂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课堂是学生获取信息、提升能力和形成素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价值。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积极研究新课改,努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然而由于对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或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新课改下的教学行为也时常出现偏差: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却少了对教学要素的纵向、横向和内在结构科学有序的合理安排;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和所谓的交流,却少了对教与教效率的不懈追求;多了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却少了些通过老师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运用学科特色及自身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意识与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顾此失彼,目标割裂。

新课程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割裂、虚化现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学生缺乏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都不强或者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方法的价值丧失殆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伴随着对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过程方法)所实现的学生个性倾向性的提升,只有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具有生命力。但在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或无效的。
总之,目标的多维化及对目标的不当定位,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严重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1.2主体成主宰,教师成“摆设”。

新课改要求我们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习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于是,为了求“新”、求“活”,过分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水平。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答案无原则迁就,盲目肯定,廉价赞扬。学生由学习主体转变成学习“主宰”,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不作为”。整个课堂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像一盘散沙,各抒己见,对须掌握的知识模棱两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3参加即参与,合作成形式。

几年来,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实施。然而在现实中,合作学习有“形”无“神”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一,草草了事,合作流于形式。有时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特别是上公开课教学,总认为没有合作学习,不能体现素质教育,可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会担心合作时间长了影响教学进程,影响教学秩序等,就会尽量缩短合作学习的时间,走过场,只把它当做课堂教学中的一种装饰而已。其二,即兴表演,合作失去意义。一些探究活动中,由于事先缺乏明晰目标和明确的分工,少数学生即时发挥,独占话坛,多数学生习惯当“听众”。其三,一盘散沙,合作缺乏指导。新课程提出“自主教育”、“个性教育”的教育理念,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鲜见的是教师打开严加“控制”的圈门,让学生“做喜欢的事”、“做想做的事”,合作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其四,思维肤浅,合作缺少质量。有些合作由于内容选择不当或问题设计欠合理,学生讨论时无话可说或脱离课题闲聊,其效果可想而知。

1.4喧宾夺主,以辅代主。

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课件制作和实际运用中,不少同行主观地把现代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等同起来,出现了为用课件而用课件的倾向,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新授课”、“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
误区1:一味追求热闹,冲淡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考虑教学内容的贴切性,制作课件时刻意追求绚丽的背景、立体的文字、美妙的音乐、二维三维动画,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新颖,实际上学生被太多无关的信息左右,感官刺激太多反而会抑制深层次的思维活动。
误区2:大容量,快节奏。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教师成了放映员和解说员,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真正思考领悟的时间大大减少,师生互动、交流形同虚设。
误区3:用多媒体代替板书。多媒体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认为课堂教学从此可以告别粉笔时代了。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板书的直观性、持久性、灵活性、互动性等是课件所无法达到的。多媒体字幕用固定的程序控制,使学生的思维同一性、答案唯一性,而且字幕一闪而过,学生连回味都来不及更不必说摘记了。
误区4: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操作。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一些课件,侧重于教会学生知识,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理解性知识感性化,主要呈现那些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东西,甚至包括要求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这跟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大相径庭。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但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无数个“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活动时间和空间内,遵循教学客观规律,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这就要求广大生物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生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2.1三维一体,有机融合。

新课程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假如把生物科学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生物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建得越高。
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于过程和方法中。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处处为我们整合三维目标提供了典范,在拟定三维教学目标时,我们可以借鉴新课标对三个维度的整合方法。如,《生物与环境》这一主题,新课标要求:“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热爱”“爱护”“保护”是情感、态度的要求,“观察”“调查”是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观察”“调查”同时也体现过程的要求,如何观察和调查则体现学习方法的要求。

2.2精心预设,自然生成。

“预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体现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
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预以成规,生而创新,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首先,预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教学要素的方方面面。《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生物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可见,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机智地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2.3有效合作,多样探究。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对于今天的高中学生来说,将来他们要面对一个多元、复合、多变、互赖的社会,需要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高中阶段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合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并不是任何内容、任何环节能采用“合作学习”的,通常情况以下几种情形比较适宜:(1)收集和处理信息,如让学生收集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等;(2)遇到疑难问题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如交配类型(杂交、自交、测交、回交)、性状类(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基因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个体类(表现型、基因型、纯合子、杂合子)这几种概念的区分;(3)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如调查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当地环境环境等;(4)生物实验中,如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探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5)开展互帮互学时。
其次,要及时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调控,适当的调控可防止合作学习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创设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创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2.4因材选媒,适时适度。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使用。它可以将教学内容方便、快捷地集成、整合后,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巩固。当学生思维受阻时,通过演示、诱导、点拨,学生沟通了遇阻的思维,突破了思维障碍。在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中,采用动态图像演示,也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内在规律,从而完成知识建构。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傻学变为愿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认知、自觉认知的主动性。总之,只有摆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位置,合理使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做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实施纲要(试行稿)解读.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