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创新思维中学数学教学中革新思维培养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7126 浏览:226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数学是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中,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如何在这一转型时代转变角色呢?新世纪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是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中重新审视自己,确定自己的角色,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新。下面笔者就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新型的教育观念
实现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他们的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教师的角色作了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思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师大多热衷于通过课堂重点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这固然对掌握知识,掌握基本运算和常规解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效果,但大量重复、机械的模仿练习,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僵化,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转变这种窒息的教学方式,必须更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
1.要调整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养成创新性学习的习惯
教师应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有些例题可要求学生先不看解答,自己先做,后对照解答,检查自己的做法。学生往往能得出一些不同的解法和发现一些不能理解的知识,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2.要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都是注重挖掘数学内容的智力价值,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体验、领悟数学知识的真谛,培养多种数学能力。这就需要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不仅要讲究问题的提出方式,而且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解决。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当问题浮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思考还是集中研究,或是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都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地教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问题是怎样想到?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进行显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为此,创新的教育理念要与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合作关系。要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及至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其乐融融。
二 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中小学创新教师必须是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信息素质,在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1.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要求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设置科学的综合课程,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小学设置“综合化”课程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教育作用。在“综合化”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中小学教师知识多元化、多层次,使之善于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与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同时要求教师能从科学的系统高度来驾驭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
2.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要求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一间教室,一班娃”的教学模式,高科技的发展,将为教育带来先进教学设备和科学手段。现代教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不断进步。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用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可以创造教师在教室里的新形象,可以突破学时、课程、专业以及年级的限制。”目前视听技术发展到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并与计算机的结合,向智能化发展。因此,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一环。
三 科研性的教学能力
创新型教师是教法的研究者,必须研究教会学生学习(包括终生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方法,具有科研型教学能力,如研究教材和设计课型能力,课堂调控能力,课后评价能力;同时也是学法的研究者,主要是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等方法的指导和研究;特别要加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因此,中学创新型的数学教师既要会教学,又要会科研。笔者认为,中学数学教师的科研性的教学能力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诱发思维发散,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意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要善于掌握例题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2.多方面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如数学的学科特点,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这一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要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形成的。
四 创造性的人格特征
数学教师创造性人格特征应该是:创造意向水平高,创造兴趣浓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五 结论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涌.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吉林教育科学,1999(4):2~3
〔责任编辑: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继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