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探究数学教学中实施“理由”深思网

更新时间:2024-03-15 点赞:4419 浏览:107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最大的魅力在于提出问题,然后努力去解决问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索,通过交流解决问题,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问题探究;交流;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正文]: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提出问题,然后努力去解决问题。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其原因就在于此。今天我们在数学课堂上提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其实是还原数学学习的本质过程。
"问题探究"数学教学活动方式,就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具体的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通过交流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达到并实现教学目标。"问题探究"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焕发活力,充满魅力,从而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然而,怎样才能开展"问题探究"呢?

一、抓住核心问题,找准切入点。

教学中要找到那个具有魅力的问题,它对学生充满诱惑力,让他们愿意跟着老师一起去探究。不说数学历史那些充满悬念和魅力的问题了,单说一节课中的问题,什么问题对学生有吸引力呢?以我们的经验来看,应该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或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把这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中安排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二、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始于问题又终于问题,课堂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在探究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层层递进,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适应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所提的问题太难,就超越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设计的太简单,又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不用思考即唾手可得,又失去了问题设计的意义。所以,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

三、教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提出问题后要注意停顿,而不能马上找学生回答。如果提出问题后立刻就指定学生回答,甚至先叫人后再提问,那么学生思考可能就不带有普遍性。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一种状况,就是只有被叫回答问题的学生认真思考,却不能顾及到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间,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就得到了训练。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如教师在《平行线》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让学生在纸上画两条直线,探讨它们的关系来发现平行线;二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说明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来探究特点;三是让学生生活中寻找平行线来拓展。课堂教学紧紧围绕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三个活动。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时间,充分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促使每个环节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从而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四、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数学历史和新课程标准等资源,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我们设置核心问题。学习数学历史,会让我们站在系统的高度看每一节课,而不是用孤立的眼光看待问题。另外,在课堂上适当补充一些数学历史,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八年级《实数》这节课可以讲一讲历史上曾因无理数的发现导致数学的第一次危机的事实,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魅力,欣赏学生自主与互评的精彩,渗透教师的关爱、包容和鼓励,这样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生命超越和个性的发展。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探索更无止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可行但不是每节课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都如出一辙,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正确的认识它,灵活的驾驭它,我想"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会在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展示出不菲的价值。
[参考文献]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
王剑荣《主动思维》《中学教育》2000年11期)
[3]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