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教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革新思维能力

更新时间:2024-03-07 点赞:20264 浏览:860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学习数学上仅仅听得懂、会解题、能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去思考去创新。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的课堂,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数学(课堂)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已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鼓励创新;自主学习
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培养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课堂上,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数学的特殊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一条必走之走。

一、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古人曰“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打开创新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制疑”,合理设置“问”的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通过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学习中才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点燃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思维创新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时,本来这些抽象的内容是比较枯燥的,并且不容易理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在创设情景的时候就可以首先提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问当你们走进学校,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是不是很想知道操场旗杆有多高呢?如果能够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怎样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呢?当你发现很多同学都想知道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今天要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这就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外来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就是由学生本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以及发现的诱惑力等而转化来的学习动力。这种内在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强烈而持久的。

二、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

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不期而至的方式持续下来,犹如物理学中的惯性力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思维的品质(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等)、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学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得以持续,从而可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验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总之,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使其受用终身。
例如:解决有关梯形问题时,添加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如果这时单凭老师讲,学生会很难理解,这时我先提示学生需要添加辅助线,让学生自已去尝试,多数学生在10分钟内就能找到两种以上的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并且有部分学生还总结了梯形添加辅助线的规律。这样的训练即达到了教学效果又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又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由于学生亲自参于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就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的意识。

史蒂芬·葛莱恩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成就。他通过了大量的调查证明,要让孩子成才,必须从孩子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培养孩子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并积极鼓励其发展,认识到孩子那些独树一帜的主张、新奇大胆的创新和标新立异的思想。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学科,而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利用旧知学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会新知,并让学生树立“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的信心,教师适时的鼓励求异思维,将会倍增学生的创新动力,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有的同学利用图象法解,得出交点坐标为(1,2);也有的同学利用求方程组
3x-y-1=0
3x+y-5=0
的解得出交点坐标为(1,2)。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四、灵活运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习题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中,这就要求学生解题时要善于随机应变,灵活而敏捷地做出判断。教学时可通过一题多变,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的好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对题目中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学生变通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变式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一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对(2x+3y-3)(2x+3y+4)-8进行因式分解。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都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前两个多项式的乘积,有一部分是相同的,如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问题将迎刃而解。可设2x+3y=m,则原式变形为(m-3)(m+4)-8,因式分解后,可得(m+5)(m-4),因此,最后的结果为(2x+3y-3)(2x+3y+4)-8=(2x+3y+5)(2x+3y-4)。
学生通过变式思维,灵活的选择了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渗透了“换元”的数学思想,不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有效地激发了思维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与习惯,训练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再引导他们向创造性思维发展。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激发、训练、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水平一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