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革新意识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11561 浏览:465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从四个方面去培养: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勤创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教育的使命是让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基础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仅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应从“想、敢、能、勤”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想创新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而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用故事引入新课:“小明今年9岁,已经过了9个生日,爸爸今年37岁,也过了9个生日。小明问爸爸:‘你过的生日为什么和我一样多呢?’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明自己想。小明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来。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蹊跷吗?”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想”创新的。
二、敢创新
在新课改中,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利用课堂和课外的时间,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教师的心理支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不同观点。小学生刚刚离开家长,来到学校,教师就成为了他们最信任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教师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点头的动作,认真倾听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够鼓励和刺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迸发,教师的支持就是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信任,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成功由衷的鼓励和分享,并且分担学生的困难,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小学生没有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心理支持就是他们形成完善人格的基础,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潜质的思想基础。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是创新的基础,大胆生疑才能有所创新,因此,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习惯,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出丑,不允许学生提问题,更不允许学生提与教师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和意见,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这种无原则、无骨气的服从,不能不说是少数教师长期压制和“培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议。例如 ,有位教师上公开课“十三减八”这一内容,临近下课时,一个学生问:“老师,13减8,3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3得5,再用10减5得5,这样行吗?”话音刚落,便引来一片反驳声,听课教师也议论纷纷,这时,授课教师不仅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高度评价他善于思考,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这位教师采用了灵活的做法,不仅合理而且有很强的独创性,这样的教学带给学生的将是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能创新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脑的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从某种角度上讲,“手是脑的老师”。
操作活动是手与眼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脑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化方式,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这就限制了他们的认识能力,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萌发。比如在三年级数学中,学习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时单纯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容易变形”的话,学生凭记忆也能记住,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易变性的特性并不好理解,与其反复讲不如动手实践有效。这种实践活动,是学习也是游戏,学生乐于参与,能够快乐的投入,更在快乐中掌握知识点,记忆更持久。
(2)注意培养学生 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没有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单的解题方法。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给出如下问题:“小朋友读一本180页的故事书,前3 天读了全书的五分之一,照这样计算,读完这本故事书需要几天?”教师要求学生 用多种方法解,结果学生相继列出下面四个式子:①180÷(180×1/5÷3); ②3×[180÷(180×1/5); ③ 设需X天,180÷X=180×1/5÷3;④3÷1/5 。上述多解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分数应用题的常用方法,而且帮助学生复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618jyw.com
习了其他相关的知识,收到了“以一带十”的效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一题多变”使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了创新能力。(3)激活学生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顿悟的思维,它是创造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设计开放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直觉思维。
四、勤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1.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和成功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难、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使全体学生都感受成功的愉悦。

2.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解法。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具有创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新精神,他就会把错误看作是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而不会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性,承认失败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而不是打击和压抑学生。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创造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概论》 金成梁主编 南京大学2003年1月版
《教学论》 李秉德主编 人教社2000年9月版
[3]《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大2002年2月版
[4]《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张晖主编 首都师大2001年12月版
[5]《创新教育实践100例》 王建国主编 市教科所2000年10月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