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朗读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6700 浏览:1200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朗读水平的高低是阅读能力的显著标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具体而明确。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具体做法有四点:(1)学生朗读时间有保证。在初读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在精读阶段,更要朗读,出声地读,重点句段反复地朗读。(2)教师朗读指导有方法,如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朗读要注重情感体验;朗读评价从语音、语调和情感方面综合考查等。(3)朗读训练的形式要多样。朗读时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4)我们要按年段特点和文体需要分配朗读任务,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关系。
【关键词】新课标;朗读训练;阅读教学效率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读水平的高低是阅读能力的显著标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具体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里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摈弃矫情造作的腔调。”可以看出,课标对阅读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具体而明确。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我有如下体会:
1. 学生朗读时间有保证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的大概。在这一阶段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琅琅上口”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琅琅,如果课堂上学生读书时间不够,学生对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理解和感悟。
首先,在初读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进入课文,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对教材有初步的感知。
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再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此环节采用多种形式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在精读阶段,更要朗读,出声地读,因为文章的精华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说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和运用之妙(怎么说的,效果如何),语文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去读懂,而不是听懂、看懂或靠老师讲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2. 教师朗读指导有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和老师的示范、朗读技巧的指导、评价是分不开的。
(1)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教师范读可以营造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
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又如《有的人》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教师对重点句、重点段落的范读要情真意切。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对鲁迅的怀念和对反动派的憎恶。学生难以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朗读要注重情感体验。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但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感,理要自己在读中悟,法要自己在读中明。”他在教学《小珊迪》中“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时,想到他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这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一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请读读这句话。以你对小珊迪的理解,你最想强调其中的哪个词语?” 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情感,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多元理解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后王老师又紧扣文中“他不是那种人”的断定,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真切感受小珊迪悲惨的命运和崇高的人格。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也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藏的潜力与才情。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3)朗读评价从语音、语调和情感方面综合考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情感上下功夫,而不要做单纯的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引导学生朗读评价也要从语音、语调、和情感方面综合考查。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五彩池》、《彩色的非洲》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3. 朗读训练的形式要多样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朗读时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教媒体进入课堂后,可试用配乐朗读。配乐朗读,就是利用电教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在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红军战士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选择琵琶古曲《十里埋伏》和第八乐段“九里山大战”为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即“攻天险”部分)配乐。这段音乐是传统名曲的部分,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战场刀光剑影、呼号震天、铁骑纵横、万军厮杀的激战场面。用在这里,那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红军战士的强大攻势和英雄气概,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形象感染。
4. 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关系 我们要按年段特点和文体需要分配朗读任务,处理好朗读与默读等其他阅读方式的关系。古人说,读书有“三味”,可见,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要读好那些描写细腻、感情丰富的记叙类课文,对其中优美的语句,议论性、抒情性的文字,对那些表达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语句、段落,要重点读,反复读,读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但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像《新型玻璃》这类说明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培养学生信息把握和处理的能力就达到目的了。
低年级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就阅读教学来说,适合采用朗读、诵读以及背诵等方式,中高年级的朗读仍然很重要,但默读、诵读、浏览等方式要逐渐加重分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抓住重点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正确地进行朗读训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王宗海著《有效教学》——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中《问题3 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5次印刷
收稿日期:2012-09-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