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策边远山区农村学校面对尴尬及对策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8 点赞:22314 浏览:9779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多年计划生育的施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拓展,外出打工者的不断转移,边远山区少年儿童的逐年减少,再加上因故辍学的一小部分,学校招生的人数自然就减少了。要改变这一尴尬境况,只有走总体规划布局的新农村建设和寄宿制学校这条路。
【关键词】计划生育小城镇建设外出转移招生萎缩新农村建设寄宿制学校
1006-9682(2012)09-0117-02
近年来,边远山区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而且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以我们龙场小学来说,过去,从学前班到整个初中部都是双班。在学生人数最多的时侯,初中部各年级达到三四个班级。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本校的学生人数逐渐地减少了。现在,从学前班到四年级都成了单班,而且几乎每个班的学生人数也都没有从前一个班的人数那么多了。这是为什么呢?环顾四周的学校,例如雨化小学、绿化小学等,学生人数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生源的萎缩和枯竭,在这片黔西北高原的神奇土地上,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区域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尴尬现象的发生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社会环境正常减员带来的尴尬

1.计划生育带来的尴尬

我国三十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使得我国总的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使我国人口从过去占世界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二十几下降到现在的百分之十几。这是亘古未有的伟大举措不仅是对中国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对地球负责。这从现在的全球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等问题就可以看出来。由于出生率的不断降低,新生儿的逐年下降,适龄入学儿童自然逐渐减少,最终酿成了现在这种学校招生萎缩的尴尬状况。

2.小城镇建设带来的尴尬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产能与规模的不断壮大和发展,铸就了一大批新兴的产业工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每一个城市的存在与发展,都必须有其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这就催生了与之呼应匹配的小城镇(为大、中城市提供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势不可挡的经济发展浪潮的感召下,世居边远山区的部分人群,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的大小,不约而同地奔赴各大、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小城镇建设,吸纳了很多向往大山外面、渴望摘自: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而头脑灵活、有一技之长而又拖家带口的农村人成了城市的主人。

二、“打工潮”带来的尴尬

1.正常打工潮带来的尴尬

作为颇具保守的、传承了几千年文明的农业大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建设的进一步凸显,在人们的传说和议论中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农民工”,这是在以往的任何词典里都找不到的词语。农民工群体,都是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旮旯角落走到一起的。不管他们的素质如何、成分怎样,那一幢幢的高楼、一座座的桥梁,都是他们的双手建造起来的。他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所作出的足以居功至伟的贡献,永远不能被磨灭。在这支庞大的队伍中,有一部分素质较高、技能较强的人融入了城市,成了城市中的一员。他们的后代子孙也远离了父(母)辈边远的农村故土。

2.畸形(短视)就业带来的尴尬

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举世瞩目、成绩斐然、家喻户晓。有的在校生(这里主要指初中生)受本村、邻村或者亲朋好友中的年轻人的影响、撺掇下,萌生了闯荡世界的念头,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学习机会,加入了打工就业的洪流。还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外出打工,但是,他们却固执地辍学弃权(放弃受教育权)弃责(放弃受教育的义务),或是在家务农,早早结婚生子;或是弃农经商;或是就近工作。无论教师怎么做思想工作,他们就是不愿再次踏进学校的大门。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法律法规虽然制定并实行了多年,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性大,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民族风俗习惯迥异。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更为切实可行的,既能做到尊重边远地区的民族差异,又能更好地敦促本地区未成年人行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地方政府对这一让人痛心的现象也是束手无策。这类法律法规在边远山区的农村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三、对 策

1.新农村建设

国家的“惠及三农”政策已实施了多年,在全国范围内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然而,在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穷地区,乡镇领导或村级领导干部还在走过场,未能真心替当地老百姓办好事、实事。他们或是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不作为,或是缺乏知识智慧而没有科学的整体规划目标,或是为了完成向上级表功的所谓“形象”、“政绩”等工程捞取政治资本而劳民伤财,老百姓却没能获得真正的实惠。例如,某村在其两个村民小组交界处的松林脚下修建的飞燕形砖木结构的水泥彩瓦房,已修建好两三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空闲着。不知道这些“的”在修建房子前,有没有想过用它来干什么。因此,新农村建设绝对不能盲目行事,应该要有总体规划目标,要有科学合理的谋划布局。甚至可以先派人考察学习发达地区集中修建新村的做法,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一规划修建新村,让我们的新农村也像发达地区的村庄一样整齐、美观、大方、适用,又具有本地区特有的风格。让别人看到我们新村的构造,就能联想到本地区的民俗风情,物产地貌,能感受到本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和美。总之,新农村建设要以惠民、富民、便民为宗旨,要让住进新村的孩子们能就近上学、方便上学、快乐上学。要让老百姓的血汗钱用得其所,用得更有价值。

2.寄宿制学校

边远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已刻不容缓。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能够给离学校比较远的学生提供更方便的学习条件,为那些离校远而辍学的学生复学提供更好的机会,同时,也为当地的孤儿、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提供更好的保障。在边远山区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能否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其重要而又关键的一环,千万不能忽视它。当然,这类学校在边远山区的农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要建设和管理好它,除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外,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学校教师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要流汗就不吃饭,要付出就不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势在必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城市和沿海地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渠道、多层次地筹措资金,尽快地把寄宿制学校建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得好,管理得好,学生生活学习愉快,幸福指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上升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就会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的付出就会更加有价值,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加美丽和有意义。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状况来看,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也是我国教育在当前乃至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都那么窄小,全校教师集体办公都容纳不下。教师休息室也没有,离学校远的教师只能租借民房休息和住宿。还妄谈什么寄宿制学校?”我不得不承认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当下应该急需给教师们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办法总是想出来的。现在,每年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那么多,在学校的各项开支中节约一部分应该没问题,再请镇政府、教育局,甚至省政府、财政等部门各出一部分,这笔建设资金的难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到时候不仅寄宿制学校建立起来了,甚至教师休息室也可能修建起来,就连学校应该有的其他附属设施也可能匹配起来了。我们应该乘着十二五规划和继续深入的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凭着坚定不移的社会和历史责任感放手一搏。建设家乡,建设毕节实验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重任压在我们肩上,我们别无选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