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新形势下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一些深思

更新时间:2024-04-18 点赞:19675 浏览:848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时期,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学校工作最头痛的事,就是学生难管、不肯学。那么,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就只有抱怨,束手无策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我们要敢于去探索、研究造成学生厌学、难管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赏识教育专家周弘说过:“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我们能通过努力去影响社会,你去做了,我去做了,最后社会也会被我们所影响而改变,变得越来越美好!”可见,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在教育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学生才能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才能上新台阶。下面是我对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第一,就是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新时代不少中学生存在道德理论与行为习惯游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知而不行,一般来说,学生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都知道,可是在学习、生活实际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有老师和无老师不一样,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老人、孕妇或残疾人上车后“假装没有看见”;骑自行车或过马路闯红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可见,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中学生的种种知行脱节,值得深思。针对学生品行中存在的知行脱节问题,我们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就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教育在培养“知”的同时,更要注重“行”的过程,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增强调节行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地履行思想道德规范。
第二,就是负面影响抵消正面教育的问题。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正面的教育,可是社会的阴暗面又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有正负抵消的作用。社会利益分配不均和价值观念的扭曲现象导致了部分人的心理和行为失衡,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造成了部分学生“厌学”和“流失”;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被引入社会政治生活和人际关系,完全扭曲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音像书刊、舞厅、电子游戏等社会生活及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精神毒品”,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已不能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教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协同作战,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新时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第三,就是身教重于言教的问题。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可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教师的师德状况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只重教书,不重育人;有的缺乏人格修养,在学生面前表现得世故或俗气;有的在学生面前说话粗俗,着装随便,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师风师德建设,通过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有人说过,一百个道理可能会毁于一次行动,不无道理。
第四,就是对学生的保护问题。现在,不少未成年人自恃受国家法律保护,为所欲为,学校、社会、国家拿他没辙,违法犯罪率是一年高过一年。问题在哪里?显而易见,是社会溺爱了他们。据网上调查,现在很多人建议,应把未成年人的年龄降到14岁不无道理。学校通过宣传讲座和法制报告会,对学生反复进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教育,收效并不理想。现在,对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过于保护,有的发展到“学生在老师头上拉屎”的局面。学生不愿接受老师教育,尤其是初中,学生不懂事,且学校又不能开除学生,出现了教育“两难”问题:学生课堂上捣乱,老师教育不听,对着老师干;老师又不能“请”他出教室,否则又是剥夺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如电视《纪实》栏目,讲到一位老师由于打了一下学生,结果被学生告倒了,从此这位老师再也不能正常上课了,学生竟公然走到老师面前用棍子打他,还说,你敢还手打人,你就是犯法、体罚。最终,这位老师离开了教学岗位,这所学校因此由重点学校变成了普通学校。还有,社会未成年人对学生的敲诈勒索,学校只有教育,不能处罚,若不是学生,学校更是无能为力,即使被送进了派出所,可当天又出来了,被敲诈的学生还可能受到他们的毒打。这就是未成年人的“保护”,以保护“问题未成年人”的代价却损坏了其他学生的利益。
2009年4月10日,中国青少年法律处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在接受电视台法制频道采访时讲道:当今,孩子的教育和爱,如果没有惩罚,那就是溺爱。可见,对学生除了教育,还必须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这种惩罚措施必须由家长、学生、老师、学校、社会共同制定,做到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体现教育的灵活性和地方特点。
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学校不可忽视,教师责无旁贷。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国家、社会、家长。少一些空话、套话,多一些行动、爱心。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多务实,多动脑,以实际行动奉献教育事业、支持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会生活得更好,我们的国家才会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