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作文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30103 浏览:1343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学语文课作为一门基础工具课,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美的接受者和欣赏者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美学观点看,文章的创作就是一个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教会学生以艺术的心灵,审美的眼光观察事物。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对美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那么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事物时就要对其提出观察的要求。如对野菊花的观察:第一要观察全过程,包括初开、盛开、凋谢;第二着重观察不同阶段的形态、色彩、情趣变化;第三在观察的同时,除了对视觉的注意外还要注重对其他感觉的体验。于是有一学生这样写道:“刚开花的时候,那白里透蓝的小花瓣是朝上的,它们挤得密密的,不能看见里面的,当花儿完全开放的时候,花瓣朝四周平展开来,互相之间有了空隙,花瓣的蓝色似乎淡了许多。一场露水,就将蓝色冲淡,花瓣就成了洁白,最后就只剩下金的。这时一股沉郁凝重的药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让人陶醉。”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就要培养他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力。这是指对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征的感知能力。如《苏州园林》中,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出发,抓住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配合,有条理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空间知觉,再用语言描绘出来,学生就能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增强观察能力。再如让学生观察附近的小山,指导给学生先总体上把握小山的情状和形貌特点;再接着观察这小山的崎岖小路以及山上树木的层次。这样由远及近,由整体到细部,层次分明,有空间距离感,就能写出好文章。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就要让学生善于发现事物的美。要想在作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感受,就必须具有极高的审美观察能力。山脊上有一座小屋,如果只观察,没有审美能力的人来看,谈到了不上什么美,而台湾作家李乐薇的笔下,却另有一番美:“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善于从诗歌中发现美。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就巧妙地把秋天万物萧疏,一派荒凉之时看到的景物叠加在一起初看时似乎风马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牛不相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连用了九种不同的景物,用这种意象着力描写一种衰败、没落、凄凉的景色,使旅居天涯的游子见物伤情,感人至深。能从诗歌中发现诗意的美,在观察事物时就能有所体验,从而在自己的作文中融入这种意象。于是我们就说天鹅那洁白一尘不染的羽毛和从容的形态高洁善良;一枝刚出土的嫩芽,我们会说它先是伸出柔柔的芽尖,向四周试探着,然后弯曲自己的身子,推翻障碍物,经过努力,它终于从重压下解放出来,舒展开来,它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还要让学生对事物带有审美的特征。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他们弄清什么样的形式是生命特有的形式。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重视对外在的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不强调事物的生命灵性,不去从事物中发现美。当我们平静地道出“乌云遮住了月亮”这一客观事实时,能不能说成“看,月亮正在和乌云搏斗”。
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中学生能克服思维的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彩虹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是仙女的彩带;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俨然北方的农民的化身。所以,仅仅满足于表层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观察肯定不够,如果观察外物特征时,又能有自己内心的审美意识,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身美的情趣,那么这种观察才是充满了灵性的。这种审美观察使万物蒙上了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使作文有了生命的灵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