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理念 践行新课标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22894 浏览:105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革新需要教师在与课程一起成长的实践中努力提升自我,开创出一个全新的、生机勃勃的小学语文教学新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情境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实施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树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观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认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是语文教学革新论述探讨的重大成果。过去大纲认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语言同时是文化的载体,语文学科是人类人文科学的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应充分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创造语文课堂良好的人文环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文化体验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学生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做到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过去教学没有真正以字、词、句、段、篇入手,切切实实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其实是没有真正发挥语文工具性的作用。如果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言文字教学,这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只有以语言文字人手,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历程中有所感悟,学生的情感才能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二、倡导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教学活动。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结合点,学生是交流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点拨。“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在相互碰撞语言交流的同时,诱发对语言的感悟,以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
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就要求学生对照图文仔细阅读课文,再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自导、自演了《西门豹》的故事情节,在合作中看到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潜移默化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情境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愉悦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策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讨,使学习活动生动有趣、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让学生上好这节课,做了道具,让朗读的孩子戴上道具表演,孩子们又高兴,又激动,人人都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在这游戏的气氛中,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四、还儿童进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教学要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进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所以,教师要了解儿童、探讨儿童、懂得儿童心理。要在教学中体现“儿童味”,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中,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
例如;在学习《秋天向我们微笑》一课时:“夏天走了,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他们涂掉——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秋天向我们微笑着走来,我问学生:“此时此刻,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们努力去想那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学生说:“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这是真实的。此时不要去训斥那位学生,而是调整了一下教学,跟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再去听听吧。”然后播放有配乐的语文朗读,让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美。还是那位学生,他说:“老师,我看到了,秋天的身影,在枫林里翩翩起舞,让枫叶醉红了脸……”
参考文献:
王家欢,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
吕海瑛,树立课改新观念,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对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下湾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