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语文课,如何向课堂深处漫溯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8687 浏览:338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编者按:真实而有效的语文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充分发挥的课堂教学之上。师生要细细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节奏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刻内涵,感悟其中的深层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然而,当前语文课虚化泛化现象比较严重,一是“走不进”课文,在打转转,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二是浅尝辄止,或是“走”几步就急于“跳”出来,且美其名曰“延伸拓展”,致使语文课缺少内涵,不能够引向深入。那么语文课应如何向深处漫溯?安达市任民中学语文教研组以李翠华教师执教的小说《窗》一课为例,开展了研讨。
【教材版本】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堂实录】(略)
【案例研讨】
侯俊文:这节课把讨论引向了深入。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合作参与。就李老师这节课而言,教者首先营造了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教者在其中主要发挥了策划、组织、引导学生的作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能够通过适时点拨,把讨论引向了深入。
实录片段1:
师:远窗的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也有善良的本性,但是什么理由使他这样漠视他人的生命,见死不救呢?同学们刚才总结得非常好,那就是自私,它可以把人变得冷酷无情,甚至可以扭曲人的心灵而产生邪念,邪念一旦产生,就变得非常可怕,可怕到可以漠视生命。说他在杀人,似乎并不为过。在同伴面前,他显得那么渺小。小说将两位病人作了比较,一美一丑,一善一恶,十分鲜明,那么文中还有这种比较吗?
生:我认为文中还有环境比较,近窗的病人看到窗外的美景是“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而远窗的病人看到窗外的景物“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
生:近窗人心灵美好,他口中述说的窗外美景是他热爱生命、乐观助人的心态美的一种映照,心中有美,眼前才会有美景;而远窗病人由于心灵卑鄙丑陋,所以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通过比较看出了近窗病人的无私、善良、关爱和高尚。
生:我还发现远窗病人搬进病房后性格前后变化的比较。
师:好,详细说说你的理解。
生:一开始,他还能享受近窗病人为他所描述的窗外美景。
师:是啊!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生:近窗病人所描述的景色是那么美,那么生机勃勃,他当然很享受了。
生:然而有一天,远窗病人“突然产生一个想法……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直到他面对近窗病人生命垂危,呼吸停止,而他却“纹丝不动”“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生:远窗病人由善到恶的心路进展变化,让我明白了今后的生活中应该学会抑制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不能让崇高的精神游离于肉体之外。
师:正因为这样,作者给远窗病人安排了一个无法窥见美、领略美的报复性结局,以而深刻地暗示了这样的生活真理:凡是心怀腌臜、视野短浅的自私者,必定教育论文不能与襟怀磊落、目光高远的高尚者同样享有感知美、体悟美的均等机遇。
李德喜:这节课把感悟引向了深入。故事,是小说最基本的层面。小说以讲故事为主,读小说首先就是在读故事。读者应该以故事中读出什么?又应该怎么读?这是小说教学的核心理由。就全文而言,这节课可分为“整体感知”“情感体验”“真情告白”三大板块。“整体感知”部分重点采用让学生“说”:即用一句话概述小说内容,设计巧妙;“情感体验”部分采用亮点批注的策略教学论文,即“评”:让学生分享各自读懂的感受,仔细咂摸,认真涵泳,把感悟引向了深入。
实录片段2:
师:好!你能说一说这个病人的心理是怎样进展变化的吗?
生:他起初是惭愧,后来变成了妒忌,他恨不得那个病人早点死去。
师:当妒忌的念头第一次冒出时,大家一起读:“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
师:此时,他拼命想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这个不光彩的念头,可是没有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住,念头变成了什么呢?
生: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生齐读。)
师:直到最后面对病友的生命即将消逝,他还在想……
生: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师:以上这3句话有区别吗?
生:程度越来越深,充分彰显了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妒忌。
师:现在大家对这个病人是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呢?
生(七嘴八舌):自私、冷漠、见死不救、冷酷无情……
文中“为什么偏偏是他?”“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占据窗口的位置?”这3句话,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揣摩,读出感情,读出节奏的变化,以读促学,以学助读,学生体悟到文本的内蕴,对人物的心理、性格也有了比较准确的定位。“真情告白”部分则着重就小说结尾发挥想象,即“画”:以慧心、大爱去告白那个“可怜的病人”,希望他在人性的天堂中涅槃。
常晶:这节课把想象引向了深入。的确如此,这节课较为出彩之处是执教者善于挖掘课文结尾内容,培养学生想象力,以而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让学生通过想象来领悟文本中蕴涵的真情,即把想象引向了深入。
实录片段3:
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小说主旨和人物性格,用两三句话续写故事(学生略有所思)。
生:远窗的病人终于醒悟了,他为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惭愧,进而寝食难安。
生:远窗的病人因深深的自责不久也死去了。
师:你们说的都符合情理,若病房里又搬来了一位重症病人,那故事又将怎样进展呢?
生:那位远窗的病人也学近窗病人那样每天都为后来的病人描述窗外的美景。
教师抓住了这一契机,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在想象力得到训练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使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拉近了距离,产生了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对课文爱的主题把握也水到渠成。我认为这种注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策略教学论文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也很有效。毕竟现代教学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李国庆:这节课把思维引向了深入。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独具匠心,将与实现教学目标有关的理由排列成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系列,以而给学生提供一个连续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的理由框架。这样在引导学生评价人物时,以关键词句入手,让学生体悟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把思维引向了深入。
实录片段4:
生:我想评论靠窗的病人,他心地善良,他有爱心。
生:我觉得他还很坚强,他自己病得也很重,但他还想着为病友带来欢乐。
生:他是无私的,他漠视自己的生命,珍视别人的生命,他简直太伟大了!
师:你们是以何而知的?
生:(读原文)“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

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