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新晚报.老哈尔滨》版六年挖掘城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7936 浏览:739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哈尔滨开埠设置百余年的历史,可却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共和国的脊梁”、“冰城夏都”、“音乐之都”等美誉诠释了哈尔滨这座魅力独特的文化名城。在宣传城市历史文化中,哈尔滨《新晚报》的《老哈尔滨》在省城独树一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冰城的老百姓打造了一桌或缺的文化盛宴,业界的一致好评。
词:《新晚报》;《老哈尔滨》版;地方史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55-02
“以水定城,因路兴城”。美丽的松花江和T型的中东铁路孕育和塑造了哈尔滨这座“传奇”的城市。以俄国在东北兴建中东铁路的1898年算起,哈尔滨的城史也仅有110多年。相对于南方古城,似乎哈尔滨的城史显得更为短暂。,在这一百多年里,哈尔滨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共和国的脊梁”、“冰城夏都”、“音乐之都”等美誉诠释了哈尔滨这座魅力独特的文化名城。
在宣传城市的光荣历史中,报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新民晚报》的《上海旧档》。哈尔滨《新晚报》的《老哈尔滨》也为冰城的老百姓打造了一桌或缺的文化盛宴。在读者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哈尔滨往事,就看《新晚报》的《老哈尔滨》”的默契。《新晚报》的《老哈尔滨》的编辑理念,成就了这道独特的风景。地方文化特点、精神气息、开辟多彩栏目、展示不同作者风采、形成别具一格园地的办刊理念是编辑《老哈尔滨》的由衷和动力。

一、再现哈尔滨的历史,地方文化特点

不管以1898年俄国在东北建设带有殖民色彩的中东铁路开始,还是以1905年我国政府设立的道台府的“百年设治”开始,在这两种史实面前,哈尔滨城史也仅仅刚刚走过了一百多年。,这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造就了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共生性和多元化。闯关东文化、侨民文化、犹太文化等在这里书写了多姿多彩的历史。最早的芭蕾舞团、最早的交响乐团、马克思主义传入的窗口、最早解放的大城市、东亚最大的犹太社团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1910年的大鼠疫、大哈尔滨计划、新政协的召开、一五计划、大冬会等,形成了哈尔滨的厚重历史。程德全、施肇基、伍连德、开斯普、考夫曼、霍尔瓦特、溥仪杨绰庵、李兆麟、、周恩来、朱德等,在哈尔滨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为城市留存历史,为历史补上血肉和肌理。”《老哈尔滨》的文章唤醒了那些值得回味的历史记忆。《“田家烧锅”开启香坊区》、《黑龙江像章厂生产像章始末》、《张焕相领跑哈埠体育运动》、《伪满时期的花轱辘马车》、《中俄新茶路的茶商》、《谁抓拍了访苏回国的影像》、《溥仪来哈参观记》、《熊成基热血浇灌自由花》、《辛亥革命滨江斗士》、《1925年,哈尔滨各界悼念孙中山》等等,《老哈尔滨》每星期日独辟版面发表不同题材的文章三四篇,让过去发生在哈尔滨的历史事件得以再现,凸显了哈尔滨的独特地域文化。

二、历史与现实相,精神气息

弘扬主旋律是媒体的使命。宣传重大历史事件是弘扬主旋律的内容。在历史与现实相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中,《老哈尔滨》起到了或缺的作用。在建党90周年、萧红100周年诞辰、哈尔滨和平解放50周年、巴洛克改造、建设北国水城等,《老哈尔滨》深入挖掘哈尔滨的地方历史,为这些工程或活动的开展了坚实的,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在广大市民中油升热爱城市的自豪感。
《老哈尔滨》的内容与哈尔滨地域文化的互动,了精神气息,让“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在历史中找到了“源头”。在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哈尔滨市委党史探讨室与《新晚报》主办,在《老哈尔滨》开设《星火·哈尔滨》栏目,迎接建党90周年。刊发的《赵一曼领导电车工人罢工》、《张泰剖腹募捐》、《尚钺与金日成的师生情》、《哈中苏友协的历史功绩》、《抗联战士李英根的足迹》、《李维民买药炸日军火车》、《难忘“东北抗联吕老妈妈”》等近百篇关于哈尔滨光荣革命历史的文章,鼓舞了广大市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今年是萧红诞辰110周年,《老哈尔滨》陆续刊发了《萧红落难东兴顺旅馆》等文章,唤起了广大市民对这位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的重新阅读;道外巴洛克改造是哈尔滨市“中兴”战略的项目,《老哈尔滨》刊发的《道外巴洛克建筑奇迹》等文章,让广大市民对老道外有了整体的认识。《老哈尔滨》的这些文章,都可内化为“北跃、南拓、中兴、强县”的强大动力,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哈尔滨市又快又好的进展。

三、开辟多彩的栏目,抢救流失的城市历史

“老哈尔滨欢迎来稿,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2000字以内为宜,配照片若干,以大量史实为,用历史、文化或现实交叉的方式谋篇,撰写出有史料价值、可资后人借鉴的美文。”《老哈尔滨》版上经常出现的“征稿启事”,对投稿者了既宽泛又严格的要求。在大量的稿件中,不同的内容,编辑开设了名士馆、城市史、读者反馈、文体苑、口述史、老照片、风物志、地名考、文史苑、五行八作、穿越时空、似水流年、过眼烟云等栏目,展示出多彩的历史画卷。
“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哈尔滨是以“冰城”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冰雪是独特的符号。《老哈尔滨》刊发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的倡导者》一文,地向描述了我是冰灯进展的历史脉络;口述史是现在历史学探讨的新领域,《老哈尔滨》也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土人情是地域的文化符号,《哈尔滨人的清明节》就给展示了“俄罗斯、犹太朋友按习俗来此凭吊的,哈尔滨人也会在苏联红军纪念碑前和犹太人公墓献上花圈、挽联和鲜花。”的独特场景。《老哈尔滨》的“老照片”栏目,喜闻乐见,与时俱进。在电力大厦拆迁中,《意大利领事馆“抛头露面”》一文让及时地到了这座历史建筑的“来龙去脉”。“读者反馈”栏目,还给大家搭建了“争鸣”的平台。

四、方家全力支撑版面,形成版面文化张力

《老哈尔滨》版的周围活跃着大量热爱哈尔滨和热衷哈尔滨历史文化探讨的不同领域的“铁杆”作者。《老哈尔滨》与这些作者形成了良性互动。《老哈尔滨》打造的平台展示了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作者也《老哈尔滨》了各自的学术魅力。李述笑、孟烈、朱俊峰、苗笛、段光达、刘延年、刘学清等具有不同学术专长的作者的文章,让了饱满而活力的城市。
“学富五车方能神驰九州”。李述笑探讨员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省级学科带头人,东北三省经济史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哈尔滨东北亚区域合作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代表作有:《哈尔滨历史编年》、《哈尔滨旧影》、《画说哈尔滨》、《犹太人在哈尔滨》、《哈尔滨犹太人》等。哈尔滨百年城史,留下了独具特点的建筑。而时间的流逝,老建筑背后的故事逐渐为人所知。刘延年两年时间搜集老建筑里发生的故事,写出了《老街轶事》一书,珍贵的史料为次披露;苗笛是我国家音乐博物馆的馆长,撰写了《黑龙江百年故乡音乐家》一书;刘学清是《哈尔滨西洋音乐史》、《大提琴进展艺术史》和《哈尔滨交响乐百年》的作者,又是大提琴一级演奏家。在各自的领域对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了专业记述,保证了《老哈尔滨》的质量和层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