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谈文言文翻译“文本意识”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4931 浏览:135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信、达、雅”是翻译的原则,,“信”是翻译的,文言文翻译要达到“信”这一要求。这就有“文本意识”,忠实于文本语法、语境和文化传统。

一、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

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是准确翻译的。文言文翻译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而忽视文字的古汉语语法,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2007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题:“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翻译为:“谢晦高兴,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参见江苏教育考试院编撰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简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第16页)。
在《辞源》中,“悉”有如下解释:①全,都。②知道,熟悉。③姓。追本溯源,“悉”是会意字,以心,以采(采是“辨别”的意思),心中辨别,很,它的本义为形容词“详尽”。《说文》说:“悉,详尽也。”《尔雅》说:“悉,尽也。”它的词性转化成副词:全都,全部。进而用作动词,如:①详尽地知道,。如《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丞相亮其悉朕意。”②详尽地叙述。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书悉意。”③尽其。如《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有:“以公之与民已悉矣。”以上面“悉”的词义的演变,“悉”形容词,并作“全部”讲。而在本句中,显然是将“悉”解释成动词“尽其,全部派出,尽遣”更恰当。
“2011年江苏卷”文言文翻译题句:“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译文为:“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见《》第21页),将“区”翻译成“处”,不当。在《辞源》中,“区”有如下解释:①。②地域,有界限的地方。③小屋。④古量名。《左传·昭三年》中有:“齐旧器量,豆,区,釜,钟。”注谓四升为豆,四豆为区。⑤隐匿。,将“区”解释成“处”是的,而解释成“小屋”,恰能原文的意思。这些民间建造的小庙,有山神庙、土地庙、蛇王庙等等。这些庙大都很小,有的连人都钻不进去。文中提到的当地几百个“淫祠”,实际上几百个小庙。将“区”解释成“小屋”,恰恰了“淫祠”多为小庙的特点。

二、忠实于文本语境

语义受语法限制,也受语境制约,文言文翻译要基于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的语境推敲词义。
,全句语境翻译。如“2007年江苏卷”“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以语句通顺的角度看,将“悉”翻译成“全部派出”,三小句的主语同为谢晦,上下文衔接更紧密,更通顺流畅。,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翻译。本句的上文说:“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高)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谢晦是中了高进之的计策而放松了江陵的防备,派出了的精锐部队去攻打京城,将“悉”翻译成“全部派出”,更能体现谢晦的受骗上当。
同样,2011年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将“毁”翻译成“拆毁”,也欠妥。在本句中,“毁”侧重体现的“拆毁”、“焚毁”等毁庙的方式,政府禁绝淫祠的态度,所以翻译成“毁撤”或“毁废”更好。

三、忠实于文本文化传统

除了语法和语境,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影响译文准确性的因素。当时的背景,尊重文文化传统,才能使译文经得住检验。
2011年江苏卷“毁淫祠数百区”“淫祠”翻译为:“滥建的祠庙”(见《》第21页),值得商榷。诚然,在词典中,“淫”的本意的确为“多余的,过度,无节制,滥”,但仅将“淫祠”翻译成“滥建的祠庙”,并完全原文的意思。“淫祠”是民间的、不被官府认可的祠庙。本句“淫”,强调祠庙之多,强调其不合正统,不合礼制。
2010年江苏卷文言文《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翻译题句:“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为:“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知道了。”(见《》第19页)
本句将“敛”字翻译成“穿衣入棺”,有误。
,传统葬礼,“敛”分“小殓”和“大殓”。为死者穿衣叫“小殓”,入棺叫“大殓”。在“小殓”和“大殓”之间,还有“报丧”、“奔丧”、“停灵”、“守灵”等礼仪,,“为死者穿衣”和“将死者入棺”在通常情况下是能的。译文中说“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显然是将“小敛”和“大殓”混为一谈。
,本句的上文有“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是在梅圣俞妻子去世之日的傍晚或晚上。在时候,是为死者“小敛”,给她穿上寿衣,而能这么早地为死者“大殓”,将她入棺。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文言文翻译中强化文本意识,宁拙毋巧,字字落实,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翻译态度和练就扎实的文言功底大有裨益。
(徐晓勇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2122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