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思索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3277 浏览:919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索,掌握策略,具有自学能力。什么是自学能力呢?自学能力是由多种心理性能介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一般指学习者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不依靠于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策略,独立地获取知识,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不难得出这样结论:自学能力的实质是独立思维。看一个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只要看他能否自己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即可知道。然而,自学能力属于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只有在具体认知实践中才显山露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显性内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反复复听写,不厌其烦地讲解,使得课堂教学无滋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那么,语文课应该怎样上呢?我以为,教师应把教会学生思索作为主要不足来探讨,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教会学生思索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

一、教会学生思索是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目的不明确,思维还不成熟,玩是他们的天性。他们一方面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问不足,新书得手不知要翻多少遍;一方面又满足于一知半解,当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了解个大概以后,就满足于知道了,把旺盛精力用在书中插图的涂抹上,或转移到其它方面去。可见,要使小学生学习语文入门,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培育,使其长盛不衰,另一方面又要以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方面做文章,使其有新的感受。教会学生思索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又可自己动手动脑,尝到甜头,满足心理需要。

二、教会学生思索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然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工具的性能,学会使用工具的策略,要靠思索去掌握。由于语文的工具性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体现的。说话要想好再说,想就要思索。写篇日记,将来写个经验总结什么的,总要思索语言文字的组合与顺序。无论做什么工作,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谁也离不开,总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熟练地运用是思维的结果。小学是学习语文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学会怎样读书。叶圣陶老前辈曾经说过:“阅读策略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探讨文法修辞的法则,最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感受,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他的特性。”
再说思想性。语言文字总要一定的思想情感。有人形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联系是“血与肉”的联系。生活、思想、情感成为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作者又通过语言文字把要描写的事物和抒发的情感巧妙地包装起来,使语文学科具有魅力。咀嚼、品味似曾相识,文章的思想教育才有作用。《小猫钓鱼》写了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就一心一意钓鱼了。课文接着写道:“蜻蜓又飞回来了,蝴蝶又飞回来了,小花猫就像没看见一样。”这样的场面描写小学生太熟悉了,他们常为课间该轮到谁先玩而上课走神,他们常被动画片而吸引使造作业分心,当他们悟出做到一心一意需要决心和毅力时,就会做到小花猫那样,像没看见一样。
深入理解课文需要思索。作者、编者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和暗示孩子们思索一些不足,受到启发,接受教育。很多文章“是给小读者一个隐喻或联想”,例如《挑山工》是通过挑山工肩负重物攀登泰山之顶这个故事,告诉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朝着目标,扎扎实实,一往直前才能过到目的,实现理想,要脚踏实地,不能干干停停。但是课文并没有把这个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只有认真浅析才能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又如《我要的是葫芦》寓意十分深刻,是一篇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材。通过思索“葫芦开始长得怎样?后来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三个不足,看到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提高熟悉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提高熟悉事物的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叶老极其精辟地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联系。我们培养的学生终将离开老师走向社会,他们在未来竞争中,需要有自学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存活》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必须强化传授知识,培养独立思索能力。赞可夫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索,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三、如何教会学生思索

教会学生思索就是教给学生考虑不足的策略和途径,这不仅是教学策略不足,更是教育思想不足。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练习,教学生思索要抓重点、抓规律、抓总结。
抓重点,就是抓语言文字练习,思索语言文字表达什么,作者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具体来说,理解文章中语言文字,感受其中的内涵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解决课后的思索题,然后挖掘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独到之处,找出好的词语,好的句子,为习作打基矗抓规律,就是通过对某一不足的思索,悟出其中要说明的不足,能举一反三。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学习策略。对于记叙文,要引导学生思索作者的情感。景、物所寄托的作者的情思,叙事写人表达的作者的情怀。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之情尽在课文之中。文章既是作者感情的流露,又是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当你明白作者为什么写,你就了解了作者的心声,就能把握住文章的脉搏。《打碗花》的作者,是因那花生得异样,新奇有趣,才会对外婆的话产生怀疑。所以说,浅析作者的情感是教会学生思索,读懂文章的有效途径。
抓总结,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有老师的指导,自己也需要不断总结,同学之间也应相互交流启发。
总之,教会学生思索要有策略,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在听说读写综合练习中进行培养。还要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同步进行。教会学生思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关键在教师的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竞力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