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和策略”选择和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11299 浏览:4569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不足无非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不足,探讨语文教学“过程和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先要弄清楚“教什么”,“教什么”确定了,才能根据教的内容再选择“怎么教”即“过程和策略”。
【关键词】课文类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
全部语文教学的不足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不足,而“过程和策略”属于“怎么教”的不足,“怎么教”又取决于“教什么”,所以探讨语文教学“过程和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先要弄清楚“教什么”。只有“教什么”弄清楚了,才能说明哪一种“怎么教”是公道的、有效的。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探讨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荣生先生以为:“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具体形态被淹没在教材层面,语文教材顶替着语文课程。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因而往往还是‘选文’顶替着课程。”“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探讨,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112页)所教选文类型不同,运用的“过程和策略”自然也应不同。
假如我们同意王荣生先生关于语文教材选文四种功能类型的划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选文类型确定相应的“教学过程和策略”了。而“过程和策略”的选择,一般过程应是:第一,根据选文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即确定选文类型;第二,根据选文类型确定教学内容;第三,根据内容确定教学这些内容的流程即教学的“过程”;第

四、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内容再考虑适当的策略。

假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解某一篇课文,即把课文按“定篇”来对待,那么教学的内容就是文化、文学等专门探讨者即学术界对该作品的最权威的诠释,当然主要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对“定篇”,课文教学的一般过程可以是“形式——内容——形式”,吴格明先生说:“这个基本方式包括三个点,两个阶段。第一个点‘形式’指课文浅层的语言形式,第二个点‘内容’即课文的思想情感,第三个点‘形式’是指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艺教学论文;第一个阶段‘形式——内容’是通过课文的语言形式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即以文悟道,第二个阶段‘内容——形式’是通过文章的思想情感来探讨或体悟文章的语言形式,以而提高语言能力,即因道悟文。”(吴格明:《语文教学过程论》,《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第6期)吴先生并且指出,方式中的第二个阶段“内容——形式”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而第一个阶段“形式——内容”是第二个阶段的准备,所以,第二个阶段应当投入最主要的精力和最主要的时间。他以教学《背影》举例说:“第一阶段只要学生通过粗读课文知道文章主要通过车站送别体现了深厚的父子之爱就基本上完成了任务。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自读,教师的活动主要是解释难字难句。……第二阶段的任务便是精细地探讨朱自清这位大散文家、著名的语言大师是如何表达一般人经常体验到却又往往苦于难以表达的父子挚爱的。以文章体裁、材料选择、整体结构、详略安排、人物描写,到炼字炼句,看朱先生如何创造了这样一件绝妙的艺术珍品。”(同上)
当然,对“定篇”,我们也可以通过采用“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来实施教学,先通读课文整体把握,然后深入局部挖掘探究最出色的地方,最后再回到整体全面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假如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为了通过课文这个例子来掌握关于诗文和读写的知识,也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艺教学论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即把课文按王荣生先生所言的“例文”来对待,那么教学的过程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冯忠良先生的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以及新课改理念可以设计为:阅读感知——理性浅析——原型定向——原型操练——原型内化。(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1~299页)比如学习课文《我的空中楼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通过课文开头一句“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这个“例子”来学写续喻的写法,那么教学过程就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出这是用比喻句写小屋和山的位置联系的;然后教师做理性浅析,指出这是一种续喻,即一个比喻建立在另一个比喻的基础上,且几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就这个句子而言,把山比作眉黛,又把小屋比作眉梢的一点痣,而且“山”和“小屋”、“眉黛”和“眉梢”之间是包含联系;然后抽象出原型:甲如乙,甲ˊ如乙ˊ,甲包含甲ˊ,乙包含乙ˊ;再作原型操练:比如让学生仿用这种形式,以“人生”和“理想”为话题写一个句子,他们就可能写出诸如“人生如漫漫长路,理想恰似路边灯一盏”、“人生如船,理想比如船艄帆一张”一类的句子,反复操练,这种原型就逐渐内化成了学生内在的心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基本掌握了续喻的写法,应付诸如仿写“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一类的高考试题就不成大不足了。
当然,这一完整练习过程有时一节课可以进行若干个,有时却需要几节课才能进行一个,具体情况应视课文练习的知识和能力点的大小和难度而定。
把课文当做“例子”来处理,应该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所以,教师最主要的是要挖掘出每一篇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点,然后再通过上述教学过程让学生操练掌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就逐渐形成、提高了。
假如为了体现新课改“预设”和“天生”相互作用的理念,即教学内容不提前预设定死,而在课堂具体的学生和特定的文本的交往过程中自然天生,知识自然渗透其中,也就是把课文当“样本”来对待,那么,教学的过程就可以像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教学”的流程(见《“非指示性”教学方式课例:〈我的空中楼阁〉》,《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那样来进行:激趣(一导)→自读→定向→引导(二导)→研读→交流→引导(三导)→反省→拓展。(1)用优美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2)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3)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爱好,自主确定学习主题;(4)教师做自主性、探讨型阅读欣赏的策略引导;(5)学生带着主题按照研读策略开始做研读欣赏笔记;(6)把研读欣赏笔记内容在小组和全班交流;(7)教师根据研读情况设计引导性不足予以点拨,学生交流自纠,然后教师先容自己的研读心得供学生参考;(8)师生互相交流后学生写反省随写卡;(9)由课内向课外适当做延伸,提供相同相似的文章,学生就思想内容或者写法做些比较。“非指示性”教学仅是“样本”教学的方式之一,“样本”教学,总体而言就是学生自定目标,自读自学,研读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有些课文,我们只需要关心其内容方面,也就是课文“说了什么”,对于“怎么说”,则只关心其逻辑的公道性与否。学习这一类课文的目的就是“用”这一篇里的东西或者由这个东西的触发,去以事一些与该选文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这就是把课文当“用件”来处理。“用件”大致有三个品种: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对于这类选文,教学过程只需进行筛选性阅读即可,即把要“用”的东西重点读一下,然后据此进行其他语文学习活动。比如,洪宗礼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有一个关于“荷”的综合性学习专题,这个专题由“赏荷”、“咏荷”、“读荷”、“议荷”、“写荷”五部分组成,其中《荷塘月色》、《荷花飘香北海夜》、《爱莲说》、《我爱莲有实》、《莲花与佛教》五篇选文都做了“读荷”的【参考资料】文,即“用件”,学生只需阅读学习文中写荷的文字就可以了,其他则可不管。
就某一具体课文而言,到底用什么“教学过程和策略”并不是固定的,这首先取决于教者的教学目的,就是主观上想让课文发挥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功能,这需要老师们根据学情和课文特点来确定,课文功能定下来了,“教学过程和策略”也就确定下来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