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诗词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9 点赞:18048 浏览:819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诗词的教学,不一定完全拘泥于专门的时间、地点或形式,即拘限于专门的校本课和一定的诗词教学方式,而应灵活适时地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激发兴趣,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7-0067-02

诗词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校本课学习、诵读鉴赏诗词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单纯地串讲、背诵,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倦,让教师越来越疲惫。而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诗词运用可使教学妙趣横生,使课堂熠熠生辉。
—、适时引入,激发兴趣
在《杨修之死》一课的教学导入里,我首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以营造危机四伏、杀机重重的紧张氛围,在学生专注于欣赏波涛壮阔的雄浑旋律,并感受刀光剑影的历史场面的时候,我便在屏幕上打出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正是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即宋代词人杨慎的《临江仙》,而此时,屏幕上的背景正是火红的夕阳照在滚滚长江水上,显然,这已为这堂课成功营造了一种历史回忆的凝重气氛。这样,我将音乐与图片欣赏和诗词欣赏相互配合,也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自然相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艺术欣赏的思维很轻易活跃起来。接着,我捉住歌词前两句,尤其是“浪花淘尽英雄”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淘出一位英雄来,将‘笑谈’他的‘是非成败’,这位英雄就是‘杨修’……”这样,一首宋词的适时引用,便使教学自然导入了课文的阅读和思索。在引导学生浅析了杨修和曹操的形象之后,我又一次提起这首词,但背景却换成了一张暮色苍茫中的青山。这时,我说道:“杨修这位英雄的‘是非成败’已经成为遥远的历史,然而,历史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却‘几度夕阳红’,那么我们又能以杨修的遭遇中获得哪些做人的启发呢?”这一问又让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下一项内容——“延深思索”。这样,一首宋词在这堂语文课上被反复引用,不但使教学流程自然过渡,犹如行云流水,而且使学生深切感悟到了这首宋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魅力,更似信手拈来。毫无疑问,这也诱发了学生对《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阅读渴望。
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表演了两个小短剧,以相反的内容突出了古代教师的傲慢和当时学生求学的谦恭,也突出了当今教师教学的谦恭耐心以及现代学生求学的懒惰与被动,以此为契机,我启发学生谈对这两种现象的感想。于是学生谈到了文中宋濂求学的艰苦经历,如无书就借书来读,并且用手抄录,因此常常把手冻僵,还一定要将书定期归还才能保证下次借得到;求学时途经大雪深山,常常冻僵,也常常被老师呵斥和责骂等等,又结合课外资料,便有学生谈到了宋濂终极成了明朝的开国文臣和国家栋梁的非凡功绩。这时,我提议:“可不可以用我们学过的诗词来概括宋濂的这种经历?”话音刚落,学生便议论纷纷,将学过的诗词逐一回想,教室内顿时一片哗然,接着便是争相恐后的回答,有人答:“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以磨砺出”,有人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人答:“自古雄才多磨难,以来纨绔少伟男”等等……这样,古诗的联想运用就掀起了这堂语文课的又一个,既巩固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捉住时机深化了学生要刻苦学习的思想教育,一粒小石子竟激起了朵朵文学欣赏和思想教育的浪花。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就开始广泛引用诗词,结果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越来越高涨,背诵的效果越来越好。

二、即兴吟诵,强化记忆

隆冬来临,校园内寒风刺骨,而室内却暖意融融,窗户的玻璃上结了一层很厚的冰凌花,这引起我儿时的很多奇思妙想。一日清晨,我突发奇想,让学生静静观赏这一幅奇异的景象,并且试用几句话或诗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观。果然,学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一个个联想奇特,妙语连珠,体现出了平时少有的聪颖和灵敏。其中,有一部分同学用上了诗词,有的同学联想到了“雪落梅枝”的景象,并由此想到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古诗;有的同学联想到了雪域松林的景象,并由此想到了“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一诗;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滚滚长江、密密森林,由此想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还有的同学联想到了莽莽沙海,并由此想到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不一而足。固然,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这样的“临时发挥”往往影响课程进度,但作为一堂语文课,这样的“浪费”是有必要的,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以此,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进行几分钟的即兴吟诵,或是吟诵节日、节气诗,或是吟诵天气、景物诗,或是吟诵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既检查了学生诗词的背诵情况,又为语文课平添了情趣,调节了学生情绪,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比较教学,深化理解

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记忆中搜寻古诗词中有关写雪的诗句,有人就想起了唐朝边塞诗人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于是,我便捉住这句千古名诗,让学生将这首毛词和岑参的原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阅读,读后竟然发现,《沁园春》中词人对北国雪景的赞美与《白》诗中诗人对塞外奇异雪景的惊喜与喜爱如出一辙,然而前词对“今朝”“人物”的积极歌颂与后者对武判官归京后的怅然失意的悲观愁绪却形成显明对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即是明证。
在迁移练习时,我提到了的《卜算子·咏梅》,而一说到这首词,就自然地要想起宋代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在比较欣赏之后,学生开始兴致盎然地背诵,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诗词的轻松和乐趣,当时,那种愉快的感觉完全可以用“妙趣横生”或“其乐无穷”来形容。
实在,在我们的诗词教学中,可供进行比较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只要我们认真把握,精心设计,就一定能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
由此来看,诗词的教学,不一定完全拘泥于专门的时间、地点或形式,即拘限于专门的校本课和一定的诗词教学方式,而应灵活适时地渗透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既让时而烦闷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闪烁着灵光,又让我们的古诗词的诵读鉴赏开了花,结了果。这样的教学尝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贺蕾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