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以美育人”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8 点赞:11636 浏览:463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在美的境界和对美的追求中得到熏陶感染。
关键词:人格美;自然美;人性美;哲理美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3—0174-02

当今语文教育应该有两个基本的方面,那就是:①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的音、形、义,语言的组织与思想的表达,文学艺术的体现形式与手法等。②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的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也就是常说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正是一系列的文学形象。这两个基本方面都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当然,还有其它诸如德育、体育、劳育等的内容介入其中,但它们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智育与美育。
回到我们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上来看,笔者以为,当前的语文教育有着着一些明显的不足:重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育,即夸大字、词、句、篇的讲练浅析,忽略了课堂内外的德育与美育。那么,怎样转变这种局面呢?
策略当然多种多样的,笔者仅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的角度谈一谈相关对策。我们知道热爱美、欣赏美、追求美是每个人的天性,美无时无刻不在激荡和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生活中由于有了美,人们才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假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并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着学生,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美好的、学生的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一定会是健康向上的。

一、躬亲示范,体现人格美

人格美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呈现,体现为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个出色的教师,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能使不具有审美眼光的人拥有一双发现真善美、感知真善美的眼睛,使不具有审美心灵的人能有同美的节拍跳动一致的心灵。说到底,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教师身上那种艺术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等征服人心的气力的总称。
它本身就是鼓舞学生好学上进、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为人处世、治学态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目,而且会对学生产生直接乃至深远的影响,教师活动的示范性决定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规范之一。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反之,“其身虽存则其教已废”。

二、细心品味,再现自然美

大自然是位神奇的造物主,它造就了秀美的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滚滚长江、滔滔黄河、巍然屹立的峰峦、天地万物莫不涌现在作者的笔端,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犹如观看大自然的妙笔,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神奇,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美的世界中得到充分的享受。
在阅读我国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富春江上那雄奇秀丽的景致尽现眼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这里,山之奇、水之异带给人美的想象,大自然的美妙令人神往。
又如,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能使人领略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壮之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让人沉醉在淡淡荷花的舒适之中;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也同样能给人另一番美的享受。

三、蕴含深情,感受人性美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人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为浓浓的情感所感动。由于美的事物能够激起人们的爱慕、喜悦之情,更具有感人的气力,所以我们要以文章中感受情感美、人性美。
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千百年来拨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却经久不衰,它的魅力就在于,诗中亲切而真纯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普天之下多少儿女们深厚的忆念。
朱自清《背影》的美在情真、情深。假如不专心去感受这篇散文倾吐的感情,就很难品尝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父亲的挚爱,更不会有美的感受。这背影是一个布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缩影;这背影是浸透“我”理解了父亲的举动,表达“我”尊敬、感激、思念的一尊雕像的影子;这背影,是催人泪下的身影。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朱自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至真至美的散文,它将沐浴着后人,昭示人们珍惜亲情,珍视一切。
沈以文的《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让我们看到了云南歌会的纯朴自然,气势壮观,它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味,泥土的芳香,展示了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之美。作家对生活、人生的爱,感染着我们去热爱生活、歌唱生活。

四、画龙点睛,领略哲理美

文学不仅要有感性熟悉,还要上升到理性熟悉,进而深入情感,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美会叫读者叹为观止。比如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会让人领略这样的哲理:莫为曲折所阻,勇敢走进曲折,定会到达新的天地;读到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会让我们学会以不同的角度看不足,浅析不足;读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你就会悟出,凡事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力”,还需要“物”,更需要“志”。像这样“寓理于景”、“寓理于事”的文章,还有很多。
美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是对语文教育中的智育、德育等的强有力的辅助与支持。通过在语文教育中所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来滋润学生们的心灵,引导学生们去感受去体验并正确鉴别这无所不在的美,乃至掌握创作美的策略和手段,养成爱美护美之心,以而成为智、德、美等全面进展的人,是语文教育责无旁贷的职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把美育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来贯串教学的始终,不仅要做到以情感人,更要以美悦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让学生在熟悉美、欣赏美的同时,进而学会创造美。也就是说富有美感的教学,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略到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