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让学生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8836 浏览:344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倡议”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浅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过程是一个建设学生精神家园、塑造学生自我人格、净化学生内心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深深地打上了学生个性的烙印。
然而,反思学生阅读教学近况,不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情形令人担忧,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观念已深入老师的心,有着不少不足:①学生感悟发言少,教师浅析归纳多,把情感型、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变为条分缕析、明确答案。②学生探究发现少,老师启发提示多,先由老师预设好标准答案,然后千方百计牵引学生得出一样的结论。③忽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轻视阅读策略的指导、阅读经验的总结,只重热热闹闹的形式,不关注阅读过程的收获。④教学策略僵化,教学途径封闭,与生活割裂,将学生的阅读思维禁锢在文本中。在这样一个刻板呆滞的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其结果是学生阅读个性化的严重缺失。
笔者以为,先要解决主体视野中阅读主体的不足。
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双主体”说以为:教师作为主体,却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主体,也没有主体意识。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已习惯了这样一种近况:一谈阅读,势必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一个环节也不敢拉下;浅析作品,答案以教参为准,语文教师俨然成了一位手握手术刀的医师,面对着冷冰冰的课文细细解剖,然后对着数十颗颗跳动着的生命进行逐一讲解各器官的组成及作用。这里面有谁为主体,是教师么?可教师只是教参的传声筒;是学生么?可学生只是毫无生命活力的容器;是教材么?可教材那鲜活的生命底蕴又到哪里去了呢?没有主体介入的阅读教学只能是僵死的方式。
阅读教学的本质需要学生主体介入。面对由各类文体组成的文章,主体必须能动、自主深入其中,与其中的人物交流、对话,体味其张扬生命个性的语言,追问和探究文章所蕴涵的深意。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探究而理解世界,同时也理解自己。以本质上说,阅读活动只有主体能动地介入,文章才会有作用。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必然要深入自己的情感、人格、生命意识,必然要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文中所描绘的意境,去感悟文章中所蕴涵的底层的东西,也就是主体“以身体之,以心察之”,以而重新创造出各具特点的形象和作用,以而使其更为生动、丰富而饱满。阅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文章里面的不为表层所迷惑、不为感官所麻醉的新意。没有学生主体介入,靠教师的教是教不会的。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呢?
首先要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营造学生心灵自由游弋的碧海蓝天。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着着多重对话,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作用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老师的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文本中,和屈原、李白对话,听鲁迅、闻一多呐喊,聆听唐诗、宋词的咏叹,神游于白云之端、绿水之畔,与草木虫鱼交谈。在对话中,构筑自己对作品作用的理解,这个理解是自我的,蕴涵着自我的情思、人格、气质,是自我生命的体验、人格的写照,而不是作者给予的,也不是教师传授的,是“理解和探寻作品中的我思”(乔治布莱语),学生以自我的意识和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深入文章中,去追逐新的作用,将这新的作用建构跨越文章与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间隔感,融入主体的生命中,成为自我作用。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独特感悟,搭建张扬学生个性的舞台。接受美学以为,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召唤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发现、再创造,读者自觉地凭借自己的人生态度、知识经验、生活阅历、艺术修养去熟悉作品,补充作品。因而,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读者,作出不同的解读,越是内涵丰富深刻的作品,越是人见人殊,常读常新。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文本作用的认同,而且还天生新的作用,创造一个扩大了的自我,要积极鼓励并保护学生的这种超越文本作用的创造。当大家沉浸在对被凌辱、被摧残的祥林嫂的同情氛围中时,有位学生就看到了祥林嫂身上的懦性、惰性及自我泯灭性,以为这是一个没有自我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剧当然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但也源于她自身,她本身就不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对学生的这种创造性理解,应该鼓掌,珍视学生的自我体悟,尊重其有着的公道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审美期待也不一样,对人物的体验自然也不一样。体验无对错之分,只有深浅之别。教师只能引导学生丰富人生阅历,提高审美鉴赏力,不能任意地戕害学生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极力夸大“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以为,学生只有形成了这种独特的体验,才算是真正介入到了阅读中,其主体性能才被真正唤醒。这就要求老师提供动感多样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如上《蔚蓝的王国》时,学生自己配上音乐,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感悟,把浪漫、的意境体现了出来,以中得到美的愉悦;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把,让学生质疑课文并专题讨论,在无穷的思维空间欢快自由地驰骋。如讨论《天子的新装》中两个骗子时众说纷纭,体现出学生布满个性化的革新教学论文意识;让学生组成备课小组,体验换位换角色的讲课,学生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直接、完整地展示出来。
第三,阅读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的一种活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既包括教师,又包括学生,但追根究底还是为了学生的进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还要形成主体间的交流互动。阅读虽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假如仅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圈子里,学生的阅读体验就会日趋肤浅。这就有必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对话,让不同的生命体悟互相开放,让不同的意见展开交锋。在冲突中,不同的观点互相汲取,充分整合,以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自我体验,推动教学论文生命个体的总体天生。尤其是教师的介入,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生命体悟,可以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
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必须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以同等的主体身份深入到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以为自己是权威,强制性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或者是想方想法的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观点。或是在同等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彼此补充:二是充分,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一定要充分,尤其是思想产生碰撞时,教师一定要给与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及时捕捉碰撞中的火花,加以适当点拨,使讨论趋向深入。如阅读名著《西游记》,师生共同放飞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进入神秘莫测的幻想世界中,师生一起辩论、探究,明白了唐僧过于慈悲为怀,懂得了孙悟空是真正的战斗英雄,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求真”;专题“荷”的共同探讨,赏析写“荷”的文字,感受“荷”的品格精神,让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求能”;校园不能没有诗,师生合作配乐朗诵徐志摩、汪国真的诗,品评艾青、北岛的诗,燃起学生心中“求知”的火把,弹奏起学生心中“求美”的乐章。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文艺作品的鉴赏》)叶老这一形象而通俗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道出了阅读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桥梁”,去会晤并触摸作者的灵魂,让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个性体现的舞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