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是语文教学真谛

更新时间:2024-04-20 点赞:15249 浏览:69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终日板着脸,冷漠且毫无的教师,学生是不可能会喜欢的,他的教学也必定是枯燥无味的。学生首先是喜欢他们的老师,然后才喜欢他们所教的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能不能营造出这种同等对话所必须具备的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让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布满“感动”。所以,对语文教师而言,让课堂布满感动就是最好的教学,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假如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出色。
要让语文课堂布满感动,教师自己要先学会感动。

一、认真钻研语文教材,采撷感动之处

现行语文教材都是精华本,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里面不乏令人感动的文章,也就是说,每一篇课文都有它有着的价值,都有能够触及读者灵魂的地方。教者还要明确一点: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只要教师牢牢扣住文章的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不约而至。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选准感情的触发点。经典课文凭其深沉的内涵、精到的见解、传神的刻画、激越的情感,让我们热泪盈眶,但它无论是怎样感动你,你都不要自得,你必须找准触发点,让学生和你一起感动,产生共鸣,才能达成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毕竟没有那么多的生活阅历,有些东西可能难以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作者精心编织的艺术绸缎,在学生的眼里似乎不过是白布一匹。这时候就要我们的老师对它进行点评浅析。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捉住“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有同情心的”这一点,这也是师生之间能够沟通且能够产生感动的共同点,由对菲利普夫妇极真个冷酷与自私的厌恶以而对于勒产生同情,对资本主义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这点契合,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当然也可以过渡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这样也吻合了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教育。

二、采用易于天生感动的导入

语文教师都知道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需要导入,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懂导入才能产生,由于感动源于,有了,才能产生感动。好的导语往往牢牢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进行导入,最佳方式的导入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如在教学课文《甜甜的泥土》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导入:第一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动听的旋律在教室回荡。第二步,师生问答。师:知道这首歌为什么会久唱不衰吗?生1:这首歌选取了生活中一个个的细节,体现出母爱无价。生2: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却更流露出真情。师:不错,它歌颂的是超越时空,在天地间永恒的母爱。谁不是为人儿女?谁不曾沐浴母爱的光辉?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再次感受母爱真情。洋溢的话语、跟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母爱,怎能不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怎能不激起学生的满怀,感动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的。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感动于学生的童真和朴实的回答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生活有着不同的感受,初中阶段,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还处在懵懂状态。他们对不足的考虑完全出于自身的理解,这种理解与名誉无关、与利益无关,是纯自然的。假如教师能认真聆听学生朴实的理解,或许能以入耳出一个童真的世界。由于,他们对不足的理解往往是最朴实的。于永正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的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中,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教师假如能够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教材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撷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系统。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如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时,当时我提问了这样一个不足:“中年闰土在见到昔日的好友‘我’时,喊了一声‘老爷’,你听了之后有何感受?”没想到一位学生这样回答:“闰土真能‘装’,明明不想这样喊当年的好朋友的,却还是这样喊了出来。”这样的答案或许离专家的浅析有点差距,但是简单一个‘装’字却道出了学生内心最真实而又朴实的想法。对学生的这种理解,我在坦诚方面给予肯定之余,也感叹孩子纯真的心灵来不得半点虚假。
正确地说,让语文课产生感动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是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很会被感动的人,既能兴奋着别人的兴奋,又能悲伤着别人的悲伤,还要善于掌握学生的情绪。倘若教师没有真情,学生缺乏感动,而仅仅靠说理来教育,是很难取得成效的。而感动是心灵觉醒的前兆,是生命燃烧的火种,在感动中教育,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人格,陶冶性灵。以某种作用上说,感动就是教育的真谛。由于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纯的工作任务,而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由于学生的感动,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监狱般的牢笼,而是布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责编雷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