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沉浸\体验\感动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3109 浏览:566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语文教学中师生共同沉浸在学习语文的环境中,感悟文本文化,触摸文本灵魂,汲取所需营养,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获得教学相长。
关键词:沉浸体验感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探讨》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留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策略之一就是要想方想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以“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聪明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以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以沉浸到体验,以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进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转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索。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以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牢牢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索的机会,教会他们思索,以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公道“反叛”,以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策略上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公道的教学策略,“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由于“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熟悉,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布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介入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介入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轻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轻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熟悉,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以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练习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转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以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探讨》.2007.6.
[2]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3]《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探讨课题案例》.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