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设备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5694 浏览:187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浅析了电教设备在语文课中的作用,倡导语文教师充分利用电教设备来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要使电教设备成为“摆设”。
关键词语文教学电教设备
雷奇蒙德说:“教师的任务是刺激学生去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所有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都是可以提倡的。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资不断加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目前,在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设备中,电视机、VCD已是平常摆设,大屏幕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的科学设备也已走进课堂。但这种电教手段的运用,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未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为转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面,推进语文教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增强“电教”意识。

一、电教媒体增大了直观教学力度

投影,录像等都是利用光波把教学信息带入课堂,将绘画,实景,文字等图象直接作用与学生的视觉器官的电教媒体。它增大了直观教学的力度,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效力。它一改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为之注入了一股鲜活的气力,使语文教学立即变得丰富而生动起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课文是内容很蕴藉,或者是思想较深刻,或者素材离我们很远,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的阻碍。例如,在教授《天山景物记》时,由于天山风光是大家平时所未见,很难理解课文中透过文字描绘出来的丰美景色。以前,语文教师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也很难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传达出来。可是现在市场随处可见的新疆风光的VCD片,网络上多种多样的视频片断,在讲课中间,电影一放,一切不足,都迎刃而解了。如云影投到雪蜂上留下的“银灰色的暗花”,过去只能靠想象去完成,现在一目了然。那“朵儿塞过八寸盘”的野花,过去让人无法理解,现在却历历在目。

二、增大听觉感官的力度

作用于学生听觉感官的电教媒体是录音。录音教学即易懂又易操纵,还可广泛地使用,有利于学生语感的练习,对于语文课朗读练习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最重要的练习。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和感受课文意境,也可以体味语言的音乐美,提高说话能力和写作水平,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如课文的范读,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中,淳厚的男生和优美的女声和谐的配合,就比教师在课堂上干干巴巴的范读动听动听。学生在这和谐的气氛中受到爱与美的熏陶,引发了学生对语文课的极大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熟悉、掌握某种事物和介入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道出了一女子爱情幻梦破灭后的哀婉心曲。五百年只求得他无视的走过,那种悲伤不仅仅是失望,而是绝望。绝望得连枝头仅有的几片花瓣也心碎了,它猝然地无声地如当初的等待那样悄然地归于尘土。这首诗传达的意境,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在教授时播放了张云英朗诵的录音:在悠远的小提琴的映衬下,一个布满了无奈与忧伤的女声,娓娓地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同学们屏声禁气地听着,体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极佳的课堂气氛,就是借助于电教媒体才能达到的。

三、开拓教改的新天地

电教媒体可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活动,激发学生运用思维方式去积极主动深刻的感知课文内容。去感受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这些电教媒体的使用,增强了学生对文字符号记录的枯燥的课文内容的感性熟悉,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像,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先用录音机播放了优美的配乐朗诵,舒缓而忧郁的男声一下子就捉住了学生的心。大屏幕上那几个经典的片断的照片,把平时难以想象的“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等景象,已历历在目。使学生们对生动的景物和作者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有了更直观真切的感受。
这些先进的电教设备,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更在课余的文化活动中给语文课外活动增添了光彩。我们利用多媒体的音响设备,成功地举办了全校性的配乐诗歌朗诵比赛。学生们通过反复的随机模仿,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现场,当同学们听到以音响中播放出来的优美的声音时,顿时掌声雷动。还有通过电教设备,搞的电影电视的配音比赛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可见,先进的教学设备并不是说一说,看一看就能解决不足的,重要的是要敢于去运用。使先进的教学仪器发挥它的作用,而不是去当“摆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