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5827 浏览:2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既是适应社会进展的需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以转变中专语文教育理念,重视挫折教育;强化学生的挫折意识,鼓励中专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创设挫折情境,锻炼中专学生心理耐受能力以及提高中专学生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四部分提出了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中专语文;挫折教育;渗透;教学对策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赞叹。”这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厄运》中所引用的一句名言。新时代的进展要求当代学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具备在各种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意志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要有碰到失败不气馁的挫折意识和受挫能力,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好心理和能力上的双重准备。目前中专生中有着着普遍的脆弱心理,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耐受力,这部分学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当中可能会由于没有耐挫力而显得竞争力不足,不能适应社会进展,如何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是当前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挫折教育是适应社会进展的需求

语文承载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非常重要,只有那些在竞争中能够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学生,才能终极成为优越者。要让现代中专学生能迅速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迎接挑战的坚强心理,这是适应社会进展所必须的。人生之路的坎坷,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在文学作品中都曾经一咏三叹。李白就曾以变化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一文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力争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挫折”不仅伴随着我们每个普通人,像李白这样才华横溢、桀骜不羁的“诗仙”也会屡逢不幸,蜀道之景即为人生坎坷,功业难成的真实写照。怀才不遇的遭际终使得诗人寄情山水,把酒言欢。所以,我们的学生即便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碰到各种困难,如考学难、工作难等,也应乐观以容地去面对,永不言弃。

2、挫折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进展。学生的进展,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集合。换言之,担当这一重任的语文课也应该是人文练习、思维练习、语言练习的三维结合体。语文课涉及历史、文化、哲学、政治、、逻辑甚至自然科学知识,可谓内容博大,包罗万千。所以说,语文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的对策

1、转变中专语文教育理念,重视挫折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学校德育工作意见》中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专学校必须树立“心理育人,人人有责”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的挫折教育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挫折教育的意识,具备扎实的实施挫折教育的专业知识,充分了解挫折教育的作用;其次,中专语文教师要把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通过具体文本,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最后,要优化中专语文的挫折教育方式与策略。要充分熟悉到只有转变教育理念,在中专语文教学当中渗透挫折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合格的中专职业技能人才。

2、强化学生的挫折意识,鼓励中专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曾经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我们的事情就办得好一些。”在中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到,在处处布满竞争、机遇和风险的现代社会,人才观念己发生变化:一个合格的人才除了要具备德、智、体等素质及能力外,耐挫折能力也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才能面对突如其来的任何困难、挫折及失败的侵袭。有些学生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没有碰到过大的沟沟坎坎,做任何事情都带有完美主义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想方想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耐受观。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呢?《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他的人生感悟。即便外在的环境无法尽人如意,但生命是不应遭到破坏而发生转变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你就能坦然感受到人生的味道。同时结合双耳失聪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例子,让学生体悟到文学艺术家们坚强不屈的人格魅力。母亲的爱使作者在逆境中更加坚强,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母亲的意志让作者明白了存活的作用,存活的价值。学生们通过本课学习激发了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意识。学到了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须趁热打铁,联系实际,让学生总结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境及困惑,并积极寻找到能让自己走出困境的动力源泉。

3、创设挫折情境,锻炼中专学生心理耐受能力

心理学以为,一个人遭受挫折的经验会影响他对挫折的承受力。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通过预演一定的挫折情境的教育、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现在的中专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是很弱的,由于他们大都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没有受过什么艰难困苦的磨难,对他们提供一定的挫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使学生经受磨难,取得直接的挫折经验,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在讲授知识时故意设置疑难不足,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寻求不足的答案,利用学习上的困难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其克服依靠性,培养他们独立思索的能力。比如,我在讲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时,让学生们通过鉴赏文本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一个有着严重生理缺陷的人尚且能笑对人生,那么身体健全的我们呢?随即进行作文拓展练习,题目为《假如生活遗忘了你》,通过此项练习,达到了学生与作者人生观趋同的效果,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他们树立起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提高中专学生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课程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社会实践活动能体现出学生是教育和自我进展的主体,所以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活动。语文课应该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去经历困难,学会与人交往,战胜挫折,锻炼心理承受力。如让学生利用假期参观工厂,感受劳动的艰辛;组织学生到当地民间进行调查访问,锻炼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乡间、社区帮残疾人,让学生以他人身上学一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在学生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并对未来有了一定的熟悉,并布置课后作业《设计未来》让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提出公道的规划,并对可能出现的挫折有较为成熟的心理预期。
当然,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思想教育,“挫折”不能一味地被放大,也不能采用灌输说教的策略传授人生观、生命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在教授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人文关怀思想。文学即人学,考虑了人性因素的语文教学定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陈选华.挫折教育引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2]林树梓.挫折教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亟待加强的课题[J].山东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3]张丽丽,张桂苓.加强挫折教育,关爱高职生心理健康[J].西北职教.2007.2.
作者先容:刘敏(1980—),女,汉族,陈经纶体育学校语文组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