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语文教学设计宏观定位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8376 浏览:3263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不是能力在量上的差别,而是体现在进展速度上,即每一个正常的学习者,其每一种心智能力都处在进展之中,并且时时都在变化。作为教育者,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教师必须把握住学生学习中相应有着的几个关键时期,根据各个时期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教学计划方面做出宏观定位,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以为,高一阶段的学习,正是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教学论文,处理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不足,使学生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做好这一点的原则,落实点则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一、教师要引导高一学生明确并适应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由于年龄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既有他们个人主观能动的一面,又有在集体中相互影响和推动教学论文的一面。升入高一的新生,学校、班级以及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样一种陌生化的环境,很不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尽管主观上想把学习搞好,但客观上有着的排斥心理又间接地作用于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双边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利用一定的课时,通过相应的方式,来打破这种陌生化的环境,把学生引进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去。笔者在教学中,并不急于去浅析课文篇目,而是以写的方式要求学生作《我的小传》《我喜爱的语文课》等文章,打乱后分发给学生,以“读”的方式让他们相互熟悉,或选择一些有特点的文章在全班阅读,组织学生“听”,使学生互相沟通。教师即可根据学生情况教学论文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做出相应的定位。
2.学习思维的变化。三年的初中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已成定势。升入高中,思维还停留在旧时的习惯上,就是形象性思维多于抽象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多于发散性思维。固然,形象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是学习中必须培养的,但是,高中语文的学习,却更加重视抽象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比初中高得多。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的编排《说明》中指出:“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一学生一入学,摆在他们眼前的第一册第一单元就是中外现代诗歌鉴赏单元,无论以哪一角度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程度都比初中阶段要深得多,教师就应捉住学生还没有转化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把培养学生的诗歌诵读能力作为课堂主体,体验诗歌传达的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由低层次走向高一级层次,为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进展奠定基础。
3.学习领域的变化。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检测,这种能力不单只是书本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而且包括考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能力,对社会现象的浅析能力等。如2007年全国一卷的以“摔了一跤”为主题的看图作文,全国二卷以歌手丛飞和华农大学生为材料的作文,承载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其倾向完全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关注,平时学习中仅仅囿于书本的学生,是很难写出好的文章的。所以,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开放型的,在学好课本的同时,应将视野投向广阔的社会,利用各种媒介搜集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以不同方式储存起来,具体做法可以因人而异,如做读书卡片、网页等蕴藏库,或通过写短评把信息内化,来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而把课堂学习和社会学习结合起来,互为辅助,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知道真正的母语学习是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其内涵和外延都是无穷宽广的。

二、高一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呈现出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

1.在语文知识的接受上,学存活在着很大的依靠性和无序性。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难发现,很多高一学生对学习布满着一种期待,他们的学习心理是积极的。可是,由于知识量的增大,课堂信息密度的加强,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以而导致他们学习心理发生一些变化,学习的积极状态就会趋于缓慢甚或停滞,心理学上所阐述的人的大脑的“刺激——反应”现象,常常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在他们身上起作用,否则,就停滞不动,一味地等待教师的讲解和浅析。这样,一篇阅读文章,本应由学生自己处理获得的各种信息变成了教师的包办代替。学生也不会把这些被动接受的知识和原有的知识进行顺应同化,建立自己的知识认知结构。知识是完全无序地储存于学生的大脑中的。假如不加以及时的纠正,那么随着课时的增加,就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浅析判定能力。
2.在语文能力的运用上,学生思维显得缓慢单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会发现,面对一个作文题,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作文的创作,思维缓慢,究其理由,一方面是学生平时积累的素材少,一方面是学生的综公道解力差。而交上来的作文,大多数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单一,不善于全面地以题目或题目的背景上审题立意,更不能即时地对题目包含的各个信息与自身旧有的各个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立体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也有类似的不足出现。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既要有宏观的定位,也要因人因时不断调整,使之更趋公道

1.针对学生自身有着的潜伏或即将体现出来的影响教和学的心理不足及时进行沟通,使之降到最低点。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一般来说是由五个方面组成的:启发思维(设置一定的不足情境),探究规律(思索相应文体的一般规律),认知结构(明确学生的知识构件),拓宽系统(增加新的知识要件),迁移运用(以练习来检查落实)。这五个方面,包含了语文学习的听说读写四个要素,且都以不足的形式出现,和学生学习心理的进展规律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根据阅读文本的不同特点,找到阅读的切入点,设计出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不足,逐步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章。由于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复杂的,教师对其显性特点(智力因素)轻易了解,而对隐性特点(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作用重视不够,这也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去吸引学生,调控课堂,使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通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中有着的偏离,优化课堂结构,使之符合高一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反馈的方式有课堂内的(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反应的观察上),也有课外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作业上和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上)。教师要做有心人,应及时把反馈到的信息综合起来,找到共性信息,在新的教学设计中再依据学生的生理性能、心理水平、智能结构等因素,设计课型,选择处理教材难点和重点的方式策略。实践证实,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3.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入手,防止学生中分化现象的发生。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以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种疲惫感。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升入高中的学生,有的由于基础没有打好,对语文的学习有恐惧心理,有的又以为语文没有什么好学的,看看书就行。总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大。这种情况极易导致班级语文学习的分化。高一阶段,正是扭转这种情况教学论文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阶段,学生对这门课是有所期待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所以,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鼓励和信心。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做到既“学会”,又“会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杨永清甘肃兰州五十三中学7300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