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价值观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14003 浏览:592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建立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熟悉四周世界的途径之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途径之一(必须是有益于学生健康的书籍)。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分支,早已有着,但由于种种理由,阅读教学仍没有体现出独立的学科意识,不少教师以为“阅读只是个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选拔人才只需写一篇文章就行了”等等。诚然,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是学习写作的门径之一。但是,阅读却不完全是为了写,阅读教学也并不是仅仅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写作。必须让“阅读”“独立起来”,明确阅读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熟悉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包括收集、选择、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鉴赏评品,怀疑探讨作品的能力,为学生具备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形成创造性应对社会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人归纳出少年儿童读书的五种需要:学习需要、交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放松需要、消磨时间需要(见《中国教育报》2001.2.1)。这是符合青少年学生阅读心理特点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阅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寻找自己的乐趣,绝对没有带着别人指定的“浅析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这一作业去读《红楼梦》的,必须淡化阅读的目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去自由地读书,去自由地感受作品中的人文素养。
学生要读书,教师更应该读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人文素养”,要有文化底蕴。那么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文化“血肉”。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新的教科书,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讨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

三、作文教学中忽略培养学生价值观及应对对策

1.案例
案例一:“一次滑稽的挂牌仪式”——教师自身价值观的偏颇。
这是一节交流研讨性质的作文课。由于有课题组的成员听课,所以开课者很是郑重其事。由于是一节评讲课,所以先要对上一节课进行点评,表扬一些优秀的学生。于是,老师播放了运动员进行曲,请优秀学生上讲台,并授牌。什么牌,就是平时值日生挂在眼前的胸牌,只是里面的内容改为“最佳作文”几个字。牌与挂线一眼看出已很旧了。在颁奖与领奖的过程中,学生很是拘谨,大概是平时很少有类似的活动吧。在评课时,我问开课的老师,挂牌是值日生的吗,是不是开课之后还会给你。老师有些酡颜,但点了点头。实在,这种现象在公然课中是常见的,在课前,教师会准备很多奖品,有些奖品是会给学生留作纪念的,但有些,教师只不过是作作秀而已,开课之后,会不留情面的收回,奖品与学生的利用价值也由于公然课的结束而终止。
案例二:“一次失败的礼物教育”——教师人格教育的偏颇。
如一教师要上题为“礼物”的作文,讨论有没有想得到而至今没有得到的礼物时,一小女孩说:“我想得到一个布娃娃,但妈妈却不肯给我买。”老师赶紧说:“你可以到同学家要一个布娃娃带回家,对妈妈说,你看这个布娃娃多漂亮呀,给我买一个吧!”教师不以一个家境并不富有的农村妇女的角度出发,理解这位母亲为什么不买玩具的理由,培养学生体谅父母的品质,而一味的教孩子不择手段的索取礼物。孩子以教师身上学到了虚荣、学到的索取、学到了不择手段。
案例三:“全班只有三个‘妈妈’”——学生作文严重失真
笔者在班内组织了一次以“我的母亲”为题的作文课。班内84名学生通过两节课的时间写出了自己的母亲,他们把作文交给我时,经过认真评改,学生所写的妈妈只有三个形象:一是慈爱的妈妈,文中大书特书妈妈爱自己,却又十分严厉;二是苦难的妈妈,家里很穷,妈妈一心一意为了这个家,累坏了身子;三是优秀的妈妈,妈妈是国家干部或工作职员,勤政为民,人民十分拥戴她。我把所有作文进行了分类,分别找这些学生了解她妈妈实际情况,他们的回答与作文内容大相径庭。他们告诉我只有这样写,同学们才不会看不起自己,才能体现自己有一个好妈妈。
2.理由
学生作文时之所以会胡编乱造,不切合实际,这其中的理由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们生活的圈子狭小,生活内容单调,经历也平淡而贫乏,写文章时觉得没有一些真人真事值得去写;现在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感情世界比较单一,心理呈自闭状态的人也不在少数,缺少少年该有的丰富的青春活力;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作用领悟不透,导致了现在很多学生生活、学习相隔离,没有领悟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道理,更谈不上以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课余时间学生喜欢围着电视看,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没有足够的阅读内化量,没有形成必要的语言积累,自然不可能有丰富的外化成果;其他诸如缺乏一些必要的写作技法,不知如何表达等等都让我们的学生没有真情的感受,没有真情的流露,也不知如何表达真情实感了。
作文中的谎言、空话、大话给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对学生日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以写作本身的角度看,写作有章有法。写作文需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不管以哪个写作角度看,学生的习作都不应该。言之规范、言之得体,是新课程标准对孩子习作的基本要求。鉴于孩子初浅的阅历、浅薄的知识、粗陋的技法,假如不以实际、真实出发,学生的习作难以言之规范,言之得体。以习惯角度看说真话、写真话,实在也是一种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说真话的人,未必每说一句话都要想想,是不是真话,想好了,确认了才说出来;写谎言的人,未必意识到自己是在,习以为常而已。学生习作的虚假编造,势必会直接影响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思维习惯的养成。这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整个社会的进展,都是一种潜在的、深远的隐患。
3.对策
引导学生专心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笔者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教育论文“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以为自己的生活“内容枯燥无味,不值得写进文章里”……这样学生的作文越来越脱离实际生活,他们的眼界也越来越窄,越来越空。殊不知,天下万物,皆成文章。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寻作材料,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它似乎一个绚丽多彩的万花筒。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策略,并以中寻作材料。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倡议》中,特别夸大《教给学生观察》。他说:“应当指出,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看作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作是进展智力的途径,而是把它看作是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
其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去寻作材料。让学生走出去找寻,孩子们在老师地引导下找到了实实在在的材料,写作就变得轻易多啦!再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思索的翅膀。观察过程不仅要把眼睛对准事物,更要开动脑筋探讨。
创设适宜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激发情感。我们知道中学生天天生活在学校中,生活单调。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教室、家中两点点一线即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很少去感受自然,去体验社会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写作材料缺乏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作文中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正确熟悉,缺少应有的真正的生活感受及有真情实感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我们去激发培养。实在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情感,这就要求老师留意去激发学生心灵沉淀的情感。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丰润镇中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