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音乐情境利用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30649 浏览:1425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公道注入音乐元素,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创设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音乐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动人的音乐,不仅能给人美的享受,更能陶冶心灵,让人们在美的熏陶下,发现美,追求美。它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使人精神振奋,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适当的运用音乐教学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与音乐巧妙结合的舞台和契机。那么,如何把音乐引入语文教育实践,引入课堂,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呢?
首先以音乐导入,激发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即是成功的一半。每一篇课文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学习语文的殿堂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假如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佳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此,不但有深厚的资源,而且对调节学生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有明显的作用。音乐导入,是以听觉作用于心理,是依靠情绪来发挥作用。一段贴切优美的音乐切入,一开始就能形成磁石效应,激起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二泉映月》一文真挚感人,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讲读课文前,师生共同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欣赏后师生又分别以简短的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再通过质疑,这样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就激发出来了。这种以乐曲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作品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其次巧借音乐,创设学习氛围。若在课堂上用一段和课文内容相协调的音乐来升华情感体验,将会使课文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使学生达到神往的境界,以而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授《荷塘月色》时,可选了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上课时,在对乐曲的主题意境作概要的先容后,我先播放一遍,让同学们熟悉一下乐曲的内容和旋律。接着,在课堂上,再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选择课文中优美的句段,与学生一起反复诵读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及其体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深深感染了学生,在乐曲与课文共同交融的审美氛围里,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为了体现大堰河凄苦的人生,可播放二胡独奏曲《江河水》,乐曲那哀婉悲凉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布满感情的范读,渲染出了强烈的伤感氛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大堰河那种同情、感激、挚爱,以及对那个“可诅咒时代”的憎恨等丰富的感情,灵魂因而得到净化和升华。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音乐,让音乐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那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营造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其情感,推动教学论文其理解。
再者可以“音乐”渲染,加深理解。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音乐这个媒介,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想象的天空,给学生充分的享受,让学生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教学中可配上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进行朗诵,添上这样一曲哀怨、悲壮的乐曲,便达到了催人泪下、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学生仿佛亲睹了当年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蜀汉丞相在出师前伏案陈情,泪流满面,为蜀汉山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片丹心,感情的脉搏把握住了,全篇的主题也就鲜明地印在学生的大脑之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的现成的乐曲、歌曲,在教学需要时,教师可以自己清唱,学生也可以自己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如上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就可以用播放唱词或教师清唱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以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利用音乐,培养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联想和想象力。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可以把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以而感受到音乐中描绘的情境。白居易以琵琶女奏出的“银瓶乍破水浆迸”的音响中,联想起“铁骑突出刀鸣”的画面;诗人李颀以董大演奏胡笳的乐声中仿佛看到了“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的景致。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作品)和审美主体(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了审美想像的通道。而审美想像是—种审美鉴赏的再创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再描绘和再创造,于是在《春江花月夜》优美旋律的渲染中,学生心驰神往,浮想联翩,纷纷发言描述了一幅自己想像中的“荷塘月色”图:碧绿的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融融的月色给山川风物镀上了一层白银,笼上了一层轻纱,显得那么舒适、柔和、神秘而富有诗意……再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时,我用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来辅助教学,在乐曲的感召下,在老师动情的讲解中,学生仿佛置身于—幅幅飞泉流瀑、山高水长的画面之中,有的学生甚至声称他们似乎听到了流水溅击到山岩上的清脆的声音,古代的孔子、秦始皇,神话中的玉女以及作者李健吾等都在高山流水中流连忘返……音乐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他们在优美的乐曲中畅想,加深了对文学作品情感主题的理解和熟悉。教学实践证实,乐曲中的情趣一旦和文学作品中的情趣相融合,便会开启学生联想和想像的闸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能力。
音乐和语文都是艺术,它们“直指人心”,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让人去听,去读,去欣赏。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引领、提升着人的情感、气质及修养。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推动教学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给平淡朴实的语文课吹来一股幽幽的清风,音乐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情操,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体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音乐都能有助于语文教学。教师精心选曲十分重要,必须把握好两个原则:首先是高雅的原则,所选音乐应有益师生心身健康,内容要积极向上;其次是协调的原则,所选音乐须与语文课文(课堂)内容情调基本协调一致。相信我们只要善于运用音乐,让一首首优美的乐曲走进语文课堂,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绪萍《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青海教育2003,(23)
[2]刘丽莎《音乐在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河南教育.2005,(04)
[3]余启明《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探讨与思索》2005,(1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