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语文结束课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24899 浏览:1167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人们常说做事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写文章要龙头凤尾,说明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绝妙出色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出色结尾浅谈
人们常说做事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写文章要龙头凤尾。说明开头和结尾一样重要。教学过程也是这样,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对课堂教学来说,仅有好的开头还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半”,还需要有好的结尾与之相呼应。当一堂课快结束时,学生或久坐显得精力困乏;或是情绪被深奥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感染,这就要求结尾比开头和主体更吸引人。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课堂结尾的教学,以为一堂课上下来,教学任务已经完成,进度紧迫,就草草收场,甚至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损害了整个过程的效果。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对这一环节做精心安排,常常会收到异乎平常的效果。

一、结尾的基本要求

(一)目标明确

教师讲授完新知识以后,余下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什么呢?教师要交待清楚。由于学生自制能力往往较差,所以教师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比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识记哪几句话、弄清哪几个不足、叙述哪件事情等。目标清楚、明确,轻易统一学生学习步调;分量也要适当,让学天生功有望。在课堂尾声中再掀起一个思维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策略灵活多样

按照中学生留意力品质的浅析,中学生留意力的最佳状态可保持在30分钟左右,课堂尾声的四、五分钟,是学生留意力相对分散和比较疲乏的时刻。假如教师不采取恰当的策略,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这段时间里,再要求学生承担一定负荷,就要靠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如:进行一分钟即兴演讲、一分钟记忆比赛、一分钟课堂发问、一分钟课堂小测验等。这些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快速运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忆、思索、整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到了课堂尾声处,要总结全篇,有首尾呼应,突出重点,深化主题。总结语言要短小精悍,高度浓缩,画龙点睛。在一个短暂时间内,用尽量少的语言概括出讲解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捉住重点、掌握要点。对所听课堂知识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四)巧置悬念、再设新疑。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的过程。为了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不断思维,课堂尾声处可紧扣主体设置一些必要的悬念。为学习后继课程埋下伏笔。所设悬念应“悬”而可“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五)扣住题意、妙语生辉

一堂课的好结尾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讲究结尾用语,可根据课程主题、特点或用具有鼓动性、号召性强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感染起来,推向浪尖;或用蕴藉、深沉的话语促人深思,让学生课后回味。

二、常见的结尾策略

(一)总结归纳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策略。就是在上课结束前用较短的一段时间,把所上的教学内容提纲挈领进行归纳、总结。要求教师用简明、扼要、有条理的语言进行总结。还可以配合板书的形式,既有系统性,又不遗漏知识要点,让学生的熟悉和记忆完整。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正确简炼的语言归纳概括课文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发散思索法

指把教学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索,以拓宽知识的覆盖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和策略的掌握。如:学完《走一步再走一步》让学生以不同角度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再如:《孔乙己》一文结束时,教师可向学生留一不足:孔乙己究竟是怎样死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束时,可留下一个不足:菲利谱夫妇回家以后,于勒又回来了他们会怎样对待他?这些发散性很强的题目,会在学生的心里激起层层波浪,促使他们根据课文作出种种联想,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三)承上启下法

在结尾时,使现有的教学内容与上一个教学内容和下一个教学法内容发生联系,以而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激发起努力巩固已学的知识和学习新的知识的,使所学知识系统化。例如:八年级语文教材二单元的几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固然这一组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是它们的写法不同,文章结构的线索也不相同。在单篇教学的结尾,都可以采用承上启下法,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课文,为上好下一课打下基础。

(四)留有余地法

在结尾时有意不把不足讲透,留有一定的余地,让学生思索,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对一些有争议的不足,不忙于下结论,让学生下去再讨论。如:学完《出师表》一文后你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学了《丑小鸭》你以为丑小鸭真能变白天鹅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流露出来的复古思想等等。都不一定在课堂上由教师讲透,实际上有些不足也不可能讲透,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思索、讨论。
总之,一个绝妙出色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促人振奋,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很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到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教师在一堂课的最后留下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消化、巩固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这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结尾,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