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需要多情善感

更新时间:2024-02-27 点赞:27621 浏览:129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曾在邢台一入耳过一堂公然课,内容是赏读郑愁予的《错误》。教师将赏析的重点放在了三个方面:1、领悟三个意象:莲花、东风、柳絮;2、开头两句是非比较中蕴含的深意;3、中间一段三个比喻的含义及其位置联系。配合着多媒体播放的背景音乐和唯美画面,伴随着授课教师精心雕琢的赏析语言,笔者仿佛被带到了弥漫着淡淡哀愁的江南小镇,随着一组由远而近的电影镜头,视线最后定格在一扇紧掩的窗扉上,窗后的情景全凭自己想象,而愈是发挥想象,愈是感觉孤寂、压抑。遗憾的是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感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生那儿很少或很难找到共鸣。除开时代的因素,情感上的隔阂是最难跨越的鸿沟。不是说现在的中学生无情,而是太过"功利"的学习目的将他们的眼和心都禁锢在了室内,与生活脱了节,没有"厚积"当然无法"薄发"。冯友兰先生说过:"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作用。"夸大了经历与领悟的重要,所以,要转变中学生无情可感的近况,只有以生活本身去寻找解决之道,那就是"多情"与"善感"。
所谓"多情"即眼中有物,要对身边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事物留有一定印象。要明察秋毫,不能不见舆薪,以此作为情感体验最原始的物质积淀。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读中国的文字,需调动起听、视、味、嗅、触诸般感觉。试想,假如手未曾抚过春生的嫩草,眼未曾见过纷飞的柳絮,其身未曾经历过江南梅雨季节的霏霏淫雨,如何体悟贺梅子笔下的几许闲愁?假如耳未曾领略过音律的高低急缓,如何将白居易对音乐的描述转变为在心中弹响的旋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些简单的字符之所以让我们感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就在于它们唤起了我们丰富的生活体验,而这些生活体验已在内化过程中升华成为审美体验。
所谓"善感"即专心品味,让经历过的事物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时过境迁也能根据提示找回当时的感受与心境,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悟"。张爱玲有一篇文章叫《有些弯路非走不可》,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吃一堑不长一智",夸大的都是亲身体悟对人心智的巨大开启作用。现代心理学的探讨结果也表明,人的情感成熟还在思维成熟之后,感情的积累注定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李白、杜甫二人诗风迥异,但二人在二十岁左右都曾壮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人民广泛接触,为以后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再如今人对林妹妹的敏感颇多诟病,可又不得不赞叹于她笔下诗词的奇绝清丽。若无一颗善感之心,又如何写得出这样的文字?古今中外成大家者,莫不敏感于四季更替、人事变迁。所以,要读出作品中的味道,写出有味道的作品,我们还真得学学林妹妹的善感。
笔者前面己说过了,中国教育的现实决定了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对生活积累往往有心无力,且不说像前文所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进行现场教学,就是孔子在《侍坐》一文中所盛赞的"咏而归"的场景恐怕也难得碰到几次。央视播出过一个有关台商的系列节目,其中一位台商将两个女儿放在云南最偏远的山村读小学,而且不在所谓的重点小学(由于重点小学没有午休而且作业太多),就为了女儿在那儿能看见十二生肖中除虎和龙外的所有动物,能有一个欢快的童年。以这个比较极真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更理解现代城市孩子的无奈。在现有条件下,为达到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自己要先吃透教材,要先对其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才可能用去感染学生,否则怎么讲都像是虚情假意,学生学起来自然兴味索然。有了情感基础,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通过语言将学生引入到相关的情境中去;或在学生生活积累不够时,通过言语,利用再造想象,在学生头脑中部分地再现生活情境。否则,即使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一定的表象的积累,在缺乏语词刺激的情况下,也不会被唤起或唤起不够。百家论坛的于丹讲座之所以风靡全国,就在于她将丰富的人生体验用精确生动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以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间接经验去弥补日常生活中直接经验的不足。文学与艺术向来并称,二者之间有太多地方可以相互影响、相互鉴戒: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的视觉直观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学生见闻不足的缺憾,达到如"身临其境"的效果;音乐则可以通过听觉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前文所提到的《错误》一课,在展示江南小镇图片时,背景音乐为古筝曲《菊花》,缠绵的曲声在课堂上很有些煽情的效果。
3、鼓励学生捉住一切与生活接触的机会,哪怕只是上下学路上抬头看看天空,望望绿树。比如学生通常需要早起,那时街上人车稀少,特别是在冬天,可能天都还没亮,这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体味一下"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再如夏天雷雨天气多,风雨乍起之时可以让学生领教一下什么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总之,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扩大学生与生活的接触面,并将这些宝贵的直接经验与语文教育相联系,边积累边升华。另外,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如电脑、电视、广播,这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积累的好策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