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语文教学中讲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17657 浏览:803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成口语,把口语翻成另外一种口语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轻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碰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叶老在反对讲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讲解,因此,我以为笼统的把“讲”看成是“灌”,把讲等同于“注入式”是不正确的。
一般说来,“讲”可能成为“灌”,但并不即是“灌”,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老师的讲在学生阅读课文、接受语言信息形成思想和能力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我以为很有必要探讨“讲”的艺术,科学地浅析“讲”中出现的不足,努力提高“讲”的质量和实效。这首先要明确“讲”的位置,“讲”仍然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讲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讲”仍然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力,提高鉴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过去由于我们对讲的艺术留意不够,不重视讲的质量和实效,有时把讲变成了“逐句逐句地翻”,学生感到索然寡味,徒然浪费了课堂时间;有时所讲的内容教师自己也食而不化,学生听起来更是吃力;有时隔靴搔痒正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讲的不少,考生想知道的讲的未几,所以学生觉得听不听都是那么回事。还有的是八股式的说教、标签式的浅析,这样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这些教训我们应该记取,要把讲的艺术重视起来,用我们创造性的“讲”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关于艺术性不足很难以教科书中搬用现成的答案,它总是激励人们以实际出发,发挥最大的创造性去孜孜以求。但任何艺术创造又不是主观臆想的,而足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讲”的艺术也必须受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进展规律和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制约,教师必须把这些客观的东西融会于中,经过头脑加工形成自己的创造力,而讲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父亲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细致传神,十分感人。其中写到父亲爬上月台时“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向左”不仅轻易使学生忽略,教师也轻易忽略。这里教师应该指出为什么向左,向右行不行?由于他身子肥胖,用双手攀住月台上去是很费劲的,而此时着力的总是右手,所以身子向左微倾,以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真切。教师应该以这里指出作者的真情,通过这个细微的动作,渗透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所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这就把知、情、义更好的统一起来,这样讲,对提高学生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由此也使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讲的艺术的修炼功夫是没有止境的。
在教学中进行比较讲解也是很必要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比较能力还很差,教师的比较讲解,对于他们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很有帮助。如宋代游记散文《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引导学生比较一下,颇有作用。《岳阳楼记》即景抒怀,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通篇都是写景叙宴游之乐,似乎与政治无关,实在处处都是写太守与民同乐,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歌颂和对自己政绩的自得之情。两篇文章中后者需要教师的提示讲解学生才能领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这样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幽默中不失天职,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出色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以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以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策略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以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首先,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推动教学论文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课堂,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爱和师生同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同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同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以谈起进展师生联系。教师要具备、同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介入,全体进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不足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索和理解,去介入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进展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目的。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这话很有道理。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出确切的提示,进行积极的引导。包办代替固然不可行,但听之任之亦不可取。如何掌握好“讲”的“火候”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