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善问”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5967 浏览:168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如今,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
【关键词】善问;语文教学;创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而教师的提问也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更说不上创新能力了。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明白,教师与学生角色是平等的,要变“满堂灌”为师生互动,在学习中是允许学生“出错”的,教师对学生的提问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树立起学生“我想问,我能问”的信心。
其次,就是转换角色,要让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甚老师回答问题。这种做法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提问的主动性。如在学习《从现在开始》这一课的内容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只轮到小猴就不选新的首领了呢?不一定还会有比小猴更适合当万兽之王的人选呢?”,这一问题扩宽了教材内容,在课本中也没有明确答案,要通过分析、比较、联想、思考之后才能得出回答。我在肯定此问很有水平后,让全体学生自由讨论几分钟,然后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定其他学生回答。课后,这一学生还为能提出这问题而自豪。

二、让简单问变深入问

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让学生观察某一事物,后提出问题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观察,并引导他们的提问,从简单过渡到深入,这不仅能照顾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们的需要,而且还能充分的挖掘他们的好奇心,关注某一事物也不能只停留在其表面,而是要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的思考随着问题的深入更加活跃。例如:我在教授《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时,我的重点是引导孩子们先观察课文的插图,再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启发他们在观察之后找出问题,学生知道该思考什么,提出的问题自然较多而且比较实际。所以提问时就不会仅停留在:它们都是什么?它们都像什么?而是要深入的提出“为什么要说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这类问题的提出是必要的,它为进一步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而且能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联想也是拓展思维的一种好办法,也是科学家们常走的创新之路。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展开联想活动,享受充分的思想自由,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去发现“问题”。如《看雪》这篇课文,玩雪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我们设定联想切入点,指出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雪而变得更加快乐。打雪仗、堆雪人、看雪景等是多么有意思的啊,但是如果在你生活的周围将不再有雪,那结果会怎样呢?由此诱导,引发学生联想,提出问题。虽然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带有一些幼稚、片面,甚至异想天开,但却是他们发散性思维的结晶,并表达出对祖国沉甸甸的责任感源于: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三、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习惯

思,问贵于勤。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课堂勤思考,见解不同要提问;课后再思考,巩固效果反省问。例如: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把对课文疑问最大的方面写几条下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问题。然后,我再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围绕教学重点整理综合,结果发现,由于学生能勤思勤问。因此不仅能解答了课文提出来的部分简单问题,而且还能提出一些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引导的同时,我还适时点拨、提醒学生要抓住文章中心进行思索。当然,也可以来用其他的程序教学,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程序教学,教师必须是引导,让学生去思索,教师不能老是“抱”着学生走,而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走。学生在读课文中经过了思问,再思再问,思思问问,所以学起觉得扎实,乐趣无穷,有谈心得的,有写评价的。类似的工作我抓得严格细致,班中较快地形成了教学的风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学习中能养成独立思问,勤于思问,集思广益的良好习惯。
善问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不能把敢问、爱问、会问、善问绝对分开,而要因材施教。对于怕问的学生侧重于从培养敢问入手,对于有胆量的学生则进行会问、善问的培养,以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这样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这才是进行质疑问难的着眼点和归宿点。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巧设问题,并且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正如陆九渊所说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让善问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个个疑团被解开的过程中燃起学生思维火花,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心智,这样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