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正常教学秩序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17913 浏览:8169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推进有效教学的背景下,基层学校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与评价,语文学科毫无例外地纳入一般学科共性评价标准之列。其中,“正常教学秩序”被不少学校乃至区域视为课堂教学有效的条件条件,一些与“正常教学秩序”相抵触的语文课常常被视为低效甚或无效。这是一个值得正视和深思的教学不足。
“秩序”本意是指事物进展过程中有条理、不混乱的状态;“课堂秩序”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遵循的一种制度引领、习惯约束、组织保证的规则;所谓“正常教学秩序”,大概就是课堂教学时教师规范、学生规矩、秩序井然的一种状态。在这样的“正常教学秩序”中,教学组织顺利,课堂实施到位,教学达成率高。这实际上反映了基层学校对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有其公道性和普适性,以规范促有效,有利于整体推进有效教学。但是,语文学科有别于任何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其独到的规律,语文课堂仅仅具备了所谓的“正常教学秩序”,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认真笔记,这种“井然有序”的课堂纪律,常常潜伏着学生思维的松懈、懒惰,甚至停滞,以如此“正常教学秩序”衡量语文课堂,实际上是阻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遏制了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
一.语文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思索、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学的规律与传统的“正常教学秩序”有冲突
(一)语文课程形态上的冲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夸大了语文课程要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而变化,语文课程的形态也应随之而丰富多彩。只要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课的各种组织形式都是允许的。比如阅读,可以强化限时默读完成指定任务;可以自由诵读,品悟作品感情。在不同条件下,各种语文教学活动都可以灵活运用,因而会形成不同的课程形态,不同的课程形态,其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自然会有所差别,课堂的教学秩序便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这就不是简单的“正常教学秩序”所能衡量的。
(二)语文教学方式上的冲突。语文教学方式千变万化,必须根据文本、学生、教学要求、教学个性不同随时随机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学秩序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其中以对话为主要方式的教学已经被语文教学界公认,真正的对话必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的碰撞,碰撞所产生的思维火花是不规则的,或大或小,或散或乱,所带来的教学秩序也会随之变化。语文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自主感悟,学生的自主感悟又与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密切关联,面对文本,学生可以默读、可以沉吟、可以诵读、可以深思、可以点评、可以交流,这种多元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必然也与“正常教学秩序”相抵触。
(三)新课程理念上的冲突。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教学时的天生和拓展随时产生。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天生,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必须包容学生课堂上的“旁逸斜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聪明的启迪和进展,关注学生生命的彰显,教师可以经常捕捉到一些可以利用的即时信息,即使学生的错误回答也能生发出有价值的教学成分。实在,学生的“旁逸斜出”正是学生与文本教材碰撞后的自我解读,正是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积淀等学生文化的外显。由开发天生而引发的学生插嘴、争论、反驳等学习行为,不是比“正常教学秩序”下的循规蹈矩、听评摆布要有效得多吗?
二.语文教学中,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行为都是合情公道的,语文课堂“正常教学秩序”应该是多元的
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因内容、策略、目标诸因素的不同,教学秩序也随之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差别性、飘忽性,语文课堂教学最能体现新课程所追求的动态天生的特点,我们不应该用一个普适性的标准来衡量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秩序的多元,恰恰反映出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只有丰富多样,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独到的魅力。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制约因素很多,但基本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文本各异。语文教材一般是以单篇的范文组合成单元、模块,文本不同,情感各异,而教学必须契合文本情感基调,所以语文教学便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或洋溢,在放声诵读中彰显诗歌的情感;或低吟浅唱,在反复吟诵中品悟散文的意境;或沉思涵咏,在字斟句酌中领略议论的哲理。
课型不一。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课型的多样性。语文课可以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讲读研讨,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一步步进入文本的深度阅读;语文课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展示交流,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对话,布满着思想的睿智;语文课可以是阅读报告会,学生推介自己心仪的书刊,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可以是学生用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人生的感悟,气氛是安静的,课堂是沉静的。
学生群体不同。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组织,因各种因素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气。有的班级学生严谨认真,踏实勤奋,课堂上却被动慢热;有的班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发言大胆,常常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上碰撞;有的班级女生多,文科基础好,爱读书,善表达,能写作,课堂教学只须稍微点拨;有的班级男生多,重理轻文,能解题却怕读书,擅于抽象思维但缺乏形象思维的敏锐,语文课堂常常处于被动尴尬的状态。
教师个体差别。教学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性格特点、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气氛。于漪老师的教学注重情感,以情动人,课堂热情、生动、张扬;钱梦龙老师以思维和练习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积极、活泼、灵动;程红兵老师追求语文的人格教育,倡导独立精神,课堂教学严谨、冷静、深刻。即便就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教学也会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会根据自己对课本的解读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当然所呈现的课堂秩序也就千差万别。
三.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以生为本,转变方式,革新教学论文思路,倾力打造“活而稳定”的课堂秩序
语文课堂教学秩序千变万化,不同的语文教学氛围、秩序,也带来了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但是无论怎样的教学秩序,都必须遵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已经形成的人际联系,尊重共同确定的潜在游戏规则;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拘泥于一种教学秩序,应该在着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下,努力创设“活而稳定”的教学秩序。“活”就是活泼、灵活、灵动,“活而稳定”是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到学生有效学习的原点,“活而稳定”才是语文教学的“正常教学秩序”。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追求“活而稳定”的教学秩序。
跳得出——解放思想,摆脱传统的课堂评价观。语文教师不应囿于教学行政简单化的评价,而要努力追求切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自身教学个性、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秩序。当然,语文教师的这种追求,可能会遭到教学行政职员的质疑、指责甚至否定,但语文教师绝不应屈以于违背教学规律的评价,要以自身灵活多变的教学秩序、富于实效的教学效果、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征服传统的评价,以而确立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元评价。这需要语文教师的胆量、责任、素质。
走得下——转变角色,走下习以为常的教学霸坛。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已经推进多年,教师角色的定位似乎也深入人心,但是,教学的近况几乎依然如故,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不足答案的多元性,使得语文教师不敢放开,课堂教师为主、独霸讲坛依然较为普遍。追求“活”的教学气氛,教师必须走下霸坛,真心诚意转变角色。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宽容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自由的天空任意翱翔。
放得开——激发潜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每一位学生都会对文本产生独到的感悟,每一位学生思维的深处都闪烁着聪明的火花,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留足空间,提供舞台。语文教师最需要抛弃顾虑,在激发学生爱好阅读、学会阅读上花足力气,努力让所有学生课堂上思维处于放松状态、兴奋状态。若能如此,又何愁学生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收得拢——引领自如,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活”源自于教师的理念以及理念支配下的行为,要重在激活,人人介入。但“活”并不排斥“有序”,“活而稳定”需要教师当放则放,该收则收,这需要教师过硬的专业素养。开放的课堂有触及心灵的真诚的对话,必然是思维火花不断碰撞、不同观点针锋相对,教师的责任是在“活”的氛围中捕捉闪光点、发现交锋处,引领学生思维在正确的轨道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沿本溯源、探询真理。因此,“活而稳定”的课堂,教师应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引领、提升、超越。
朱唤民,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如东。本文编校:李凤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