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点“空缺”

更新时间:2024-04-15 点赞:5110 浏览:158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实践语文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理念,把空缺艺术融合于语文教学中,本文以教学内容、提出不足、情感表达、求知心理四个方面积极探讨空缺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空缺艺术运用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而是给学生留出大片“空缺”,让他们自己去耕耘,以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讨、思索和发现,以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提高其语文素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点“空缺”?笔者以为:

一、在教学内容上留“空缺”

在课堂上,把某些知识有意识地留下不讲,给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缺”,或许能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课外,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到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不仅能开拓视野,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课外探讨过程中,假如能有效积累,并在积累中有所发现、有所革新教学论文,这也培养了他们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另外,在课堂上留一些悬而未解的不足,让学生处于暂时的不平衡心理状态,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讨解决不足,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讨探讨去获得“空缺”里的内容,以而达到对知识的掌握。
我们在教学中留出的“空缺”,能让学生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和完善知识系统,还学生以学习和进展的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教学革新教学论文的推进,我们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独特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

二、在提出不足后留出“空缺”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索、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进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不足提出之后,根据不足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思索“空缺”,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不足;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增加发散性思维的成分;可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诱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进展革新教学论文,增加学生回答不足的多样性等。如《最后一片叶子》一文时,就可这样问:文中主要写了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样让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浅析、思索和判定。
质疑是革新教学论文的基础,当教师在提出不足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假设,独立思索。由于每个不足都有一定的发散性,我们不必追求完满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若不给学生留给思索的时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索的“空缺”,给予学生充分思索的时空。学生有了充分的时空自由,才有可能针对不足积极思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

三、在情感表达上留出“空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悟不单单体现为感情强弱的变化,更体现为各种不同感情的转换和变化,如激昂、平静、愉快、悲哀、悠闲、愤恨、同情等,种种感情的变化形成课堂教学的感情节奏,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效果得到充分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留出情感体验的“空缺”,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一首诗,一篇散文,一个布满真情催人泪下的故事,朗读完或听录音、观录像结束,教师不必急于讲解。须知,此时无声胜有声,生硬的剖析会成为多余。只有如此教与学才能达到同频共振,情感才能自然流露,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时,教师设置音乐背景,创设一种淡淡的略带伤感的情感氛围,让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巧妙地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掀起了情感变化的第一浪。当学生读到课文结尾时,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氛围中,深深融入到作者推及人的感情中。因此,教学的原则就是引导学生感悟,在这样的审美性学习中,学生才能去品尝到那甜美的果汁和升华到美的境界。

四、在求知心理上留出“空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缺”。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讨不足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缺”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讨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于无疑处设疑,以教材中挖掘学生看来并不是不足的不足,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于枯燥无味中设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可收到奇效。例如,教学课文《孔乙己》,教师于无疑处生疑,开场问:“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教师可以笑着说:“他地位太低,姓名被世人忽略,只有绰号叫孔乙己。”学生这一愣,正是给学生“空缺”的价值体现。学生表面凝神屏息,而内心却如即将喷发的熔岩,异常活跃。有些课文的内容看似意蕴平平,处于无疑的境地,教师就要疑于无疑,平中出奇,善于激疑,引起学生探讨课文的微言大义,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空缺”正是这种主体性的具体显现。通过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调动自己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去耕耘“空缺”,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而使语文教学布满了无穷的意味,形成幽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享受中品尝语文学习的欢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天王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