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刍议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5371 浏览:17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教学观以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介入的双边活动。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决定学的方向、内容和策略;而能否学好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策略,两者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缺一不可。现代认知心理学探讨表明: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被其接受,所以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习。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以手段到目的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主导和主体积极作用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与语文课本的指导思想相一致。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呢?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提问学生。提问学生是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新教材把“讲读”课改为“教读”课,一字之差,深意存焉。它昭示广大语文教师,避免以讲代读,喋喋不休,而要多让学生回答,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记忆,而且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可见,提问学生在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双边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殊不知,师父引进门,深入靠个人。假如师父领错了门或绕了个大圈子还没有领到门口,那么“深入”就无以谈起了。如何更好地“引进门”呢?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物产生兴趣,那他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它、探讨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究提问学生的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下面就个人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看法。

一、提问对象要顾全大局,建立新型的师生联系

在我批改的作文本或日记本上,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发出的肺腑之言:请某某老师不要偏心吧,或许我的学习成绩会有所长进的。是的,在教学中,很多老师提问学生时,会自然而然去提问那一些班上的“优秀生”,以为那样能遇上教学进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在不然,优秀生固然可以为大家起示范作用,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所以教师提问学生时,要顾全大局,最好先以后进生开始,先让后进生讲出错的或不完全对的答案,然后由中等学生或优秀生来纠正,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加深对不足的印象。对那些难度大的或灵活性强的题目,比如造句,或用几个词语写片断,或理解句子含义,只有让优、中、差学生共同解答,让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全面地调动起来了,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评价、总结。这样,学生对语文学习必将越来越感兴趣,学习成绩也必将越来越进步。
事实证实,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假如缺乏应有的、充分的同等、自由信任的氛围,学生的能动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就轻易形成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学习陷入被动。而假如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人际联系,就有助于增进课堂中教与学的积极作用,师生才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才能活跃,使教学相长。教学实践证实,不解决“愿学”、“好学”不足,也就谈不上解决“学懂”和“会学”的不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如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的所有的想法、案例和计划都会化为灰烬,变为木乃伊。”为此,教师要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学业成绩好的、中等的还是差的,都要一视同仁,对每个学生抱有真诚的期待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把握纠错的时机和方式,切勿随便中断学生的思路

当学生回答不足时,有些学生会在中途给予纠正,这样,干扰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语无伦次,甚至不敢说或不敢背。如有一次,我请一个学生背诵《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当他背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时,把“稠”chóu常念成zhóu,很多学生就笑起来,以后这个学生心里慌张,下面几个已纠正的字也都念错了。所以在提问学生时,一定要等到学生回答完成之后再逐一纠正。假如出现不应有的中断或犹豫,这就意味着学生碰到了困难,需要教师正面诱导,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导他如何解答这个不足。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切勿“一刀切”地给予批评指责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生理、心理的发育期,成人感很强。他们具有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的双重心理特点,一方面,他们希望自己能学好,老师能经常留意到“我”,经常提问“我”;另一方面又害怕出错误,一旦碰到困难,轻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以为自己不是学习语文的料,因而思维不活跃,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的同学甚至因得不到理想的成绩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自信来自成功。一个学天生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避免使用非鼓励性或非表扬性的评价方式。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尽量找出他的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也应加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否则就可能扼杀一个人才,而不是扶植一个人才的健康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学生回答不足时出现错误,那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口头回答不足,没有充分的时间思索、准备和修改错误,出现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因此,我们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应急躁地批评,更不能由于出现错误而给予不公平的谴责。在纠错中应留意以下一些:
1.先权衡“怕说错而不说”、“不会说而不敢说”与“说错”的利弊得失,鼓励学生要“不会说而敢说”。
长期以来,由于某些主、客观的理由,我们对于学生能力培养还做得不够;而当我们开始重视,加强能力练习后,假如再忽视读写听说中的一项,那更不应该了。事实上,人们轻易理解读写的重要量,而对于听说则由于考试升学等方面的理由往往重视不够,或基本上没有这个要求。以语文教学的原理上看,在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中,“说”不仅具有最简便、最直接、最迅速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而且对听、读、写也有种种影响和制约,所以叶圣陶把它称作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关键”。
现行教材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它更感性、更亲密、更有内容,为谈话教学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天地,教师有本可依,学生说得起来。但是还有很多后进生怕说错而不敢说,这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权衡“不说”与“敢说”的利弊得失,鼓励学生要“不会说而敢说”。比如向学生说明,通过“说”才能了解他们对课文掌握的熟练程度,且能节省大量不必要而浪费的时间。当我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提问学生对“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背梁”这句话的理解时,很多学生站起来却不敢回答。我帮助他们先理解“脂粉、筋骨、脊梁”这些关键词的含义,并对他们逐一进行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回答那个句子的含义。
不但如此,我还通过比较优秀生、后进生平时“敢回答”与“不敢回答”的现象所得到的不同成绩,让学生都能做到由“不会说”而敢于争先恐后地回答了。
2.对于学生在叙述中出现的错误,暂不逐一当众纠正,先叫叙述过的学生坐下,然后请全体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重新叙述相同的内容,这时才纠正刚才这位学生的错误,对全体学生解释说,很多同学有这样的错误现象。这样,刚被提问到的这位学生就会以为他的错误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错,他就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或徒劳无功而缄口不答了。譬如,浅析《梦与泪》这篇文章时,当我问一个学生;“冰心的性格是爱做美梦,但本文却细致地描写冰心的哭,这对体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有的人说是集中体现冰心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有的人说冰心爱哭。我采取举手表决的策略,很多人都赞同前一个答案。我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判定的缘由,最后我做了总结,这样就会顺藤摸到“瓜”。我进一步解释说,本文中还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是她的本质特点。冰心的泪,是她感情世界的另一面。本文巧妙地把冰心的梦与泪融为一体,奏响了一支高亢的爱国主义颂歌。这样,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中心就一目了然了。
不仅口头表达的纠错有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对于书面语言的纠错也有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比如,同时板书正误字、词、句,让学生到黑板上听写同一个词语,默写同一首诗歌,或造同一个句等。这样难免有人做对,有人做错,先请学生判定哪些是正确的,老师再讲解正误。当然,学生有可能把一个错误的做法当做正确的,这个时候教师就明白这是学生较轻易搞错的题目,讲解时反复夸大该怎样才对,而不应该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就会及时纠正错误,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如有一次,我教《国殇》这一首诗时,考虑到好多学生可能对诗中的很多生字不会写,我通过默写,证实我的预料是对的。有的学生错字只有一两个,有的学生错别字有十多个。通过这样互相纠正,学生们就当堂掌握了这首诗。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职专生大都个性较强,他们希望得到四周人的尊重、信任,他们希望享受和别人同等的权利。反映在学习上,他们不满足书本上现成答案,不满足教师泛泛的讲解,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显示自己的才华和本领,独立思索,独立钻研,喜欢探讨,喜欢另辟门路。
如有一次布置作文《我的好伙伴》,我叫几位同学起往返答他的好使伙伴是谁,很多人都说某某同学、某某朋友,而有一个学生却选择了“电脑”,当时同学们哄堂大笑。我问他选材的缘由,他说:“电脑可以帮我讲解课文,帮我查资料,跟我聊天……那不是很好的伙伴吗?”很多同学才恍然大悟。无疑,提问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求知欲,教师对这样的学生要特别给予赞扬和鼓励。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掌握提问的技艺教学论文和艺术,时时留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发现不足,认真浅析探讨,及时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
(责任编辑:赖一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