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浅谈语文教学过程中“导”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18513 浏览:824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把语文课上成训练课,使训练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线,这是由语文科的工具性决定的。那么,怎样才能强化训练的意识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讲”的观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承受知识的容器,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那就是陈旧的注入式。当然,强化训练意识,并非否定教师的讲。但要明确,教师的讲必须为学生的训练服务,必须强化学生训练的主体地位。这好比师傅在教学徒掌握某种机器的操作技术之前,首先言简意赅地交代操作要领,然后针对学徒在练习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再给予相应的点拨。这里的交代和点拨,便是我要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的核心。这个“导”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为引导。所谓引导,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导到学习课文中来。教师可以用设计课前谈话、创设悬念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例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文前,设计了这样的课前谈话:万里长城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北方,它以工程的气魄雄壮观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因而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在我们可爱的祖国的南方,则有一个以山奇水秀而同样著称于世的游览圣地——桂林。同学们,你们听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诗句吗?你们想饱览一下桂林山水那诱人的美景吗?今天学习这篇课文后,大家就可以领略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r。这样的一番课前谈话,一下子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吸引住了。此时,教师才开始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往往受近期效应的支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训练前提出明确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及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而更喜欢学习语文。
二为指导。所谓指导就是要求教师在阅读方法上给学生予以指导。我以为语文阅读教学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求知的方法和规律,我把阅读方法编成顺口溜:初读课文和题目,不识字词查字典,关键句子划划线,主要内容读几遍;二读课文理思路,段落层次分得清,质疑问难勤思考,理解段意明中心;三读课文抓写法, 本文特点细查找,这样写法有啥好? 作为范文要记牢。要求学生每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把它读懂.还要读出它的味道来。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集中思维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我在教学时就指导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写漓江水的静、清、绿,领会第三自然段写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再指导学生从第三自然段写山的奇秀与第二自然段写水的静、清的描写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然后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采取这种表达形式?让学生懂得灵活运用比喻、对比等表达方式,对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市场上的货物真多啊,多得——”;“我们的家乡真美啊,美得——”;“今天的天气真热啊,热得——”等续写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段话前,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细读这段话,然后提出自己感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有的学生问:人为什么会飞?有的学生问: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有的学生问: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没有急于作答,而是出示以下两道阅读思考题:1.细读课文。注意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后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美好的景象? 2.当她擦燃第四根火柴时为什么会出现早已死了的奶奶身影?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学们经过细心思考分析,并开展了讨论,终于明白了这一切不过是小女孩的幻觉而已,这是小女孩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渴望得到温暖和食物。更渴望得到奶奶的慈爱而幻化出来的美好的假象。最后,再让学生读上面提到的这段话。这时。他们的疑难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不存在的。这只不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抱着这样强烈的美好的愿望而死去罢了。这表达了作者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也深刻地揭露了剥削制度的罪恶摘自:本科毕业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这样一步步指导学生思考分析质疑问难,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小培养学生勤思善思的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
三为疏导。课本里大多数的课文学生是可以读懂的,只有少数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某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准确。对此,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再作疏导,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要注意,老师设计的思考题要少而精。例如,我在教《将相和》一文中“渑池之会”一段时,只提出两个问题:1.秦王和蔺相如谁胜?为什么? 2.“渑池之会”胜利归公于谁?由于抓住了关键,又有启发性,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课堂里不时进出智慧的火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只要老师能抓住关键进行疏导,利用学生群体的优势,不仅可以把问题理解得更加确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果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老师再及时地简明扼要地给予讲解,此时老师的讲解学生就会句句入耳。永久难忘。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