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5252 浏览:19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很多人对传统语文教学贬多褒少,大加挞伐,以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进展,无法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随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实在,造成语文教学的近况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不足。事实上,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怎么不会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无所适以呢?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摆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进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不足,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
教师要打破烦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首先,教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其次,教师要探讨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策略最轻易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探讨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介入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要转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

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转变单一以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随时代进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转变单一以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策略。教师更应转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留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策略,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就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
新的语文教材把探讨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由于探讨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探讨性教学向纵深进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为了转变很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近况,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掠夺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假如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可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

三、语文老师要走出只追求形式的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

语文教改应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进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这种务虚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会贻误学生。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探讨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探讨,要博采众长。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的鉴戒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对于语文教学,那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总会让一些教师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但这博古通今、天马行空的永远是老师自己,再出色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能力,它除了赢得学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更为致命的是:在热热闹闹的教改中丢失了教学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知识的传授,形成了课堂掌声热烈,热闹非凡,知识却掌握不牢固。没有应有的知识基础,哪里还谈得上进展能力呢?
那么怎样的老师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呢?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熟悉“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由于,这使教师习惯于在学生眼前扮演渊博的师长角色,尽展“师者”之风采,却浑然不顾课堂的效益。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对话、交往的舞台,是引导、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多方面进展的场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