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误区

更新时间:2024-03-01 点赞:15516 浏览:688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中学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质量深表怀疑的同时,却又难以指明语文教改的切实可行的新方向;教育界人士对传统语文教学也贬多褒少,大加挞伐,以为传统的语文禁锢了学生的个性进展,无法培养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能力,传统的语文教育只会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书呆子。于是,语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一些语文教育者也随着鼓噪。似乎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语文老师也真成了不思变通的代名词。
实在,造成语文教学的近况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不足,过分地指责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旧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现代中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怎么不会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无所适以呢?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一、摆脱旧的教学镣拷,走出“一心只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

语文老师能否顺应时代的进展,说到底,还是教育观念更新的不足,旧的观念不转变,新的教学思想就无法浸淫。套用一句话说就是语文老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永远能与时代合拍。据说有的老教师几时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甚至闹出父子两代人同听一种讲义的笑话。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呢?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作为一个有革新教学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囿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而不敢跃雷池一步的循规蹈矩的老师是无法传承革新教学论文意识的。
教师要打破烦闷的缺乏生气的传统教学法,对传统的教育观进行彻底的否定,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笔者以为,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识的传授永远不如技能的传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其次,教师要探讨教材和学生,吃透两头,教材中哪些是最应该讲的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用什么策略最轻易吸引学生的留意力。要尝试革新教学论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破疑。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万无一失;但求一点突破,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探讨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介入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语文老师要转变“一支粉笔,两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假如你无法给学生很多新的知识或喂饱他们,你终极将失去上帝—我们的学生,他们可以去上网络学校,去寻找适合他们的名师,低劣的教学手段必然会被时代淘汰,低劣无能的教师也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运。内容的单调,气氛的枯燥,策略的古板都会成为语文课的硬伤。传统的教学不注重探讨学生的做法应及时得到校正。所以,每个教师都要与时俱进,要掌握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服务教学。我们只有熟练地驾驭它,才能胜任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那种只抱着教学参考书布道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转变单一以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误区

知识比重却不尽相同。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更是随时代进展不断扩大。因此,必须让学生转变单一以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策略,这就是授之以渔。我们由于条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鱼”总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呢,谁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给学生一桶水呢?我们未必有千万桶水啊。可见,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转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由于你很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笔者在教学中按以下策略操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

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语文课本的文章,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例子,教师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留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策略。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语文教材把探讨性学习引进到教学中,就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的校正,我们不能轻视学生的创造力,由于探讨学问也并非高级知识分子的专利,要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要重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推行素质教育。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探讨性教学向纵深进展。

(二)、采用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名篇名著

为了转变很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近况,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比如:曹雪芹《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钱钟书的《围城》、巴金的《家》,鲁迅的《呐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托尔斯泰的《复活》、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泰戈尔的《泰戈尔诗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我国古代很多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当然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而且,高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网络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山,要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网络掠夺具有时代性的知识。事实上,网络上有大量的电子书籍和文章,假如学生有了一定的过滤能力,是咳以引导他们去涉猎的。宽带拉近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学的间隔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成果呢?

(四)应充分发挥《语文读本》的作用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外阅读的。由于课时有限,教材中的文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来培养语文能力怎么能奏效呢?让学生去系统地啃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显然是行不通的。要扩大视野,增加积累,就必须加强课外学习。
《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以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留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留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
可见,语文老师同样不能忽视对《语文读本》的导读。有的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的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策略。总之,笔者以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探讨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探讨,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