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18419 浏览:825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策略,思想情感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正是作为素质教育时代之象征的“语文素养”,才构成了学生个体真正作用上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夯实了其学好其它课程的文化根基。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及其培养谈谈自己的熟悉。
【关键词】语文素养;新课程;敏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7-0081-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进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指向不在单纯的瞄准高考,不在做单纯的应试教学,而是瞄准人的进展和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为了个体的终生学习打基础,也是人本教育的基本体现。下面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素养及其培养谈谈自己的熟悉。
1语文素养的熟悉层面
1.1什么是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看法不一。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是人教版“实验修订本”的顾问、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的观点。巢教授曾在由苏教版小语教材编辑部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召开的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总结研讨会上说:“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应当说,这种提法与著名教育家华特所说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但又是对语文素养的更深层次的微观的思索。
1.2语文素养是如何逐步被人们重视的?应当说,社会对语文素养的重视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语文素养”最早见于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大纲,但是在这两大纲中只各出现一次,而且与“语文素质”“人文素养”“语文能力”并列使用,作用不明确,地位不突出。这应是人们所说的大纲的“过渡性”的一个体现。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的刘贞福老师说:真正在语文教学思想上起革命性变化的,是2001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它对语文素养的熟悉,在初中、高中新大纲的基础上大大推进了,那就是将语文素养视为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第一理念。2003年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再次将“语文素养”放在了重要地位,放在了新课程标准提到的四个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语文素养的操纵层面
2.1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我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的关于周总理“对牛弹琴”的故事。周总理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不就靠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吗?若没有这么敏感,我们很难想像,所谓的知识会起什么作用。我觉得这种敏感以一定作用上说,就是聪明。还有,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前几个题基本上都是注重对字词的考查。我倒不是说这些考试所考的就一定都是符合新大纲的精神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些内容都是平日里经常见到或听到或用到的词语,可就是有些人,拿不准它。说白了,还是对语言文字不敏感所致。像收讫的“讫”字,到底是言字旁的,还是走之旁的?对文字敏感的人,很可能在平日的生活的中就能留意到。这些都是关于“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的例子。
2.2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我们都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反映亲情,尤其是父子之情的美文,不就是由对父亲为我送行时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的敏感而触发作者的写作的吗?还有,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和《祝福》,这些文章也都是作者对生活事件敏感而又巧于为文的结果。这些生活事件往往会成为“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也是我所说的关于“对生活事件的敏感”的例子。在如何培养学生对生活事件的敏感这个不足上,我主张,第一,要教育学生留意自己亲历的。留意亲历,就是关注自我。第二,要教育学生留意自己读书时看到、想到的。留意所读、所想,就是关注社会。也就是说,要留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个方面。
2.3培养学生对心灵涟漪的敏感。我们都有过感激、冲动、悔悟等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我把它们总结命名为心灵的涟漪。大家还记得的《沁园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