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平衡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09 点赞:5977 浏览:21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平衡是艺术有着的本质,假如说教学作为艺术的确有着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不能不追求平衡的。否则,一不留神,不足就会出现。比如,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有可能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介入,就有可能无法应对学生呈现的各类不足;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就有可能影响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就有可能忽略态度的养成、策略的掌握。
请看《鲁班和橹板》(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小鸭子在干什么?
生1:小鸭子在游泳。
生2:小鸭子在提迷藏。
生3:小鸭子在开运动会。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
(出示象声词:嘎嘎嘎)
师:鸭子是怎么叫的?
生一齐学鸭叫。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声音的词?
生4:汪汪汪,小狗的啼声。
(教师让学生模仿狗叫。)
生5:叽叽叽,这是鸡叫的声音。
(教师让学生模仿鸡叫。)
师:鸭子为什么游得快?
生6:由于鸭子有蹼。
师表扬:你说得真好!
一学生在座位上自言自语:我还会画鸭蹼呢!
教师一听。立即表扬该生:你真是多才多艺!你到黑板上来画给大家看。
生7到黑板上画鸭蹼。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他画得像吗?
生8:不像,他画得像鸡爪子。
生9:他画得四不像。(教室里哄堂大笑。)
师:为什么鸭子有了脚蹼,就游得轻快呢?
始终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这个不足。
(此环节共花费时间6分钟。)
以表面看,上述教学片断以读、说、演、画等几个方面推进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得到激发,但是,仔细浅析后我们不丢脸出,该环节很不科学,教者没有触摸到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和本课文的编写意图,不仅导致学生的认知教学目标在“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和“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两者之间失去平衡,而且根本没有“让学生感受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情感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师如何组织、调控课堂,达到有效教学目标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掌握教学的“平衡艺术”。

一、动态天生与静态预设的平衡

有一些教师错误地以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上课前必须对未来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否则课堂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固然,没有天生,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但是,没有预设,课堂也会成为胡乱无序的盲动。课堂教学天生和预设应该相辅相成。上述教学片断中,当一位学生说会画鸭蹼时,教师立即予以表扬,并让他到黑板上画给同学们看。结果,该生不但没有画出来,还画了个四不像。该教师这样做,没有起到必要的强化认知和示范学习的效果。不丢脸出,学生“我还会画鸭蹼”,是教师在当初教学设计中所没有预设的。当这个动态天生资源出现时,教师也许想到了“橹板和鸭蹼”的相似之处到底有哪些?能否借机引导其他学生观察一下?那么,这位教师下面的教学进程应该是:即使第一个学生画不出来,也不要紧,可以紧接着问:有谁画得比这个更像吗?或者问问那些笑着否定的同学,他哪里画得不像?或者,要求学生课后去把鸭蹼图找来让大家欣赏一下。由于这些都有利于“让学生感受鲁班爱观察、善联想、能创造的优秀品质”教学目标的实现。遗憾的是,当课后我跟这位执教者探讨这个话题时,她说:“我这样做,是将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她不仅错误地理解了学科之间的整合,而且我们可以推断,她的这个“天生”是盲动的,课前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的“预设”也是不到位的。

二、吃透教材与了解学生的平衡

评价一堂课中学生是否有收获,一是看学生是否有聪明的提升,二是看学生是否有精神上的收获。要做到这两点,都离不开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只有吃透了教材,理解作家在文本中表述内心理念的过程,教师才能正确定位知识点,给学生以知识储备、思维引导、熟悉提升。
了解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促使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和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本片断的前半部分,教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让学生不断去模仿其他动物的鸣啼声,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本片断的后半部分,教者让学生去画“鸭蹼”以及提出“为什么鸭子有了脚蹼,就游得轻快呢?”这样一个不足,完全脱离了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课堂教学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了解学生”,需要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找到教学平衡点,这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它需要教师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聪明的火花。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他人开导的时候,教师适时而教,“时雨化之”。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不足要难易度适中,保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以本课教学为例,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在哪里?笔者以为有以下三点:①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呢?(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老艄公“十分吃力”和“累得满头大汗”,鲁班要想出一个“省力”的好办法。)②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竞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班“细心观察”、“爱动脑筋”呢?(引导学生捉住“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提问等形式,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③你知道鲁班还发明了什么?还有哪些工具是受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课后,请小朋友收集鲁班或其他发明家的资料交流。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当是这些,所有的教学环节和进程。应该围绕着这个重点目标而进行。

三、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平衡

目前,探究性学习方式备受广大教师的推崇,乃至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以为只有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才是符合课程革新教学论文新理念的。有的甚至把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把接受性学习看成是消极性的学习方式,给予全盘否定。事实上,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上风互补,相辅相成。接受性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探究性学习运用不当,也必然会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无论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都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知识和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差别性,灵活地“平衡”这两种学习方式。只有把这两种方式有机结合,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进展的知识与能力。
本片断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去画鸭蹼以及紧接着“为什么有了脚蹼,就游得快”的提问,看起来是让学生探究,但这实属一种无效劳动,由于它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都没有针对性。假如我们穿插一下接受性学习方式,对本片断做如下革新教学论文,也许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鸭蹼(出示鸭蹼图)。鸭蹼有什么特点呢?
生:鸭蹼是连在一起的。
师:你们观察很仔细。鸭子是怎样嬉水的呢?(出示鸭子嬉水图)
生:鸭子是用脚蹼划水的。
师:是啊,鸭子的脚蹼连在一起,用它来划水,就能够游得很轻快。
师:(教师在鸭蹼的图片下面,相应显示橹板,上下排列,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同学们,仔细观察。再比较比较,谁来说一说橹板与鸭子的脚蹼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样的形状?
教师预先准备“鸭蹼图”,这样的“接受”方式,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使学生很轻易就能比较出鸭蹼和橹板的相似之处,同时节省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充分展开讨论,培养了思维能力。这种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系统,满足学生对现成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要求的“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系统、人格系统、人生价值系统和道德系统。学生不丢脸出,鲁班是观察了鸭蹼之后,发明了橹板。师生通过观察比较,学习难点迎刃而解。不经意间,鲁班善于观察、善于思索的品质已经根植于儿童的心灵深处。
目前的阅读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掌握的“平衡艺术”绝不止于以上三条。教师的教学聪明正是需要在各类平衡上下功夫。教学聪明的拥有者,常常是“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学科教学整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内容结构化、教学对策综合化、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对象个别化”等教学诸因素的“平衡大师”!
责任编辑:王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