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组织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5411 浏览:1748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与进展,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搞好预习活动,教师应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策略;明确预习要求,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别,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及时检查预习效果,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组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3.3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国内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预习是最易被师生所忽视的环节之一。固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常规作业之一,但在目前的实际操纵中往往流于程式化、无效化。有的老师甚至以为不是每篇课文都值得预习,没有必要的预习反而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新鲜感,以而影响学习的兴趣。也有人指出,不以实际出发,形式主义的、繁琐的预习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与“以学生进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理念是相违背的。
笔者以为,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与进展,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进展的能力。”而课前预习活动正在落实这一理念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之一,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探讨其教学规律与实施对策。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组织对策不足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四点具体倡议。
1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策略
基础教育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夸大,教师的任务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推动教学论文者和介入者。在教学目标上,不仅仅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的自学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上。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往往觉得十分茫然,不知以何处下手。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预习指导,传授预习策略。笔者以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应培养学生的不足意识,教会学生寻找不足。例如,教会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展开思索,发现不足。题目是文章之眼,围绕题目质疑,有助于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具体地说,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按照以下两个步骤进行思索:找出课文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进行质疑;再把这些不足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起来。例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伤仲永》时,就布置了这样几个预习的不足:“伤仲永”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仲永又是什么人,和作者有什么联系?文章记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学生在预习中弄清了以上不足,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其次,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和能力。查找工具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工具书是忠实可靠的老师,学生们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预习起来就不会望文生义,也可以不依靠别人,不仅能学到很多老师讲不到的知识,还有助于正确读音、辨析字形、理解词意、领会用法,并可以拓展知识面,为写作提供材料的积累。
2明确预习要求,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时代的进展,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日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有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上互联网进行检索和查询,有的预习任务需要学生亲身去体验和调查。部分家长误以为不是书面的预习作业就不重要,有些家长则担心学生上网玩游戏,还有的家长以为体验调查型的预习是毫无作用的,对孩子完成此预习任务不支持、不配合。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家长熟悉到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重要量,并先容预习任务的要求与价值,使家长支持并督促孩子做好预习活动。当家长在监管学生完成预习作业时出现了一些不足,应与教师进行交流,由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3关注学生个体差别,因人制宜地布置预习任务
毫无疑问,无论在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还是已有的认知能力与语文基础方面,学生都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别。个体差别形成的理由有主客观两个方面。其主观理由,主要是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且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一般不会一个一个地进行检查,往往是在上课时进行随堂评价,有些不自觉的学生就把这当作可完成可不完成的任务来对待,甚至根本就不按照要求去预习。
学生个体差别形成的客观理由则包括两点:首先,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上网,查阅家庭的藏书;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没有这些条件。文化素质高的家长,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教给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策略;而素质低的家长,以为预习无关紧要,也无法进行指导。其次,是受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影响。有的学生已经具备着扎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于预习的作业驾轻就熟,不有着什么困难。而有的学生语文基础和自学能力都较差,有的人甚至都不会自己查字典。对于这些差别,假如教师不给予重视,并加以解决,势必会加大学生的个体差别,影响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预习作业最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按学习基础、自学能力、兴趣特长、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接着再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又认真负责的同学担任预习小组的组长,赋予其一定的权力。教师在预习小组初步完成组织之后,还要动态观察各个小组的预习情况,并适时地调整组员和组长,调整分组标准与形式。
在小组合作预习中,小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相互影响。久而久之,小组同学在共同完成预习作业中,还会建立起和谐的人际联系,同学之间学会了合作,推动教学论文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在进行小组式课外预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某些小组成员不认真预习,把预习任务推给其他组员完成。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作为组织者和监管者可以制定以下规定:组长代表整个小组汇报预习成果和收获时,必须说明每个组员在该次预习活动中所完成的任务。必要时,还可以要求组长填写表格,记录组员的体现,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给予激励,以督促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
4及时检查预习效果,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之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的目标、难点重点,以而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受益。
比如,笔者在讲授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时,在课前预习阶段,要求学生们首先熟悉课文内容,并结合查阅相关资料,以课文选材、篇章结构到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对课文进行质疑。最后由课代表进行汇总和归类。上课伊始,教师就把学生提问最多的不足写出在黑板上,包括:(1)本文题为“孔乙己”,前两段却不提孔乙己,是否属于离题?为什么?不写这一段可以吗?(2)课文前三段交代了在酒店饮酒的两种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写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3)课文中的“我”是否鲁迅?“鲁镇”是否真实地名吗?(4)孔乙己为什么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是什么理由使孔乙己好喝懒做、穷困潦倒而又迂腐不堪?为什么同是读书人的丁举人却要置孔乙己于绝境?(5)不仅是酒客们笑孔乙己,掌柜,“我”,甚至连孩子们也都笑他,这些人的笑有什么不同?(6)课文最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写是否病句?
通过讨论和讲解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不足,学生的预习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对课文的剖析也能层层深入,教学效果比传统的策略要好得多。这样的做法,培养了学生发现不足、思索不足的能力。由于课堂上浅析的不足来自于学生,因而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课堂的组织架构主要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不会偏离方向。当然,和传统的课堂方式相比,这种课堂方式显然对语文教师临场应变、课堂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宋理学家程颐云:“学莫贵乎自得”。此语阐明了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习者的重要作用。通过认真组织好预习这一教学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与同学的合作交际能力。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努力探讨和实践预习活动的组织对策,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的全面进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陶本

一、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

[2]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孙春成.中学语文课堂革新教学论文教育方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4]唐建新.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