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2741 浏览:65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校学生进行高校情感教育问卷调查和对部分高校的走访,浅析了当前大学生情感有着的不足,结合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大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感教育对策
[作者先容]刘铁男(1967-),男,河南修武人,新乡学院副教授,探讨方向为古代文学。(河南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8-0180-02

一、问卷调查的情况及近况浅析

本次调查包括问卷和访谈两部分,共设计了20道题,分别对新乡学院一年级的本科生、专科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了解在校学生对待国家、集体、挫折、爱情等情感方面的情况。
调查共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本科生和专科生问卷各500份),收回有效问卷955份,回收率9

5.5。这次调查的结果反映了现行在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一些情况。

这次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以问卷中感受到,他们正面对着人生的又一次至关重要的心理断乳期,对自身的重新熟悉定位、自我与他人联系的调整,以及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过程中相继而至的挫折和对青春、爱情等不足的敏感和困惑,都使他们迫切需要获得指引和帮助。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情感进展的一些新特点主要是:
1.情感需要的多元性。当今社会,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走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夸大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统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进行健康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得到爱与尊重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
2.情感取向的浅显性。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进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的进展,尤其在大学阶段,很多学校只注重高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科研、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大,很多大学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体现为关注吃、穿、住、行等低级自然性情感,而对社会性的情感如对自己存活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等则普遍缺失或淡化。

二、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在大学生中体现出的对人不感激、对物不珍惜、对事不负责的情感现象,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笔者以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他们懂得“爱”。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有很多,课堂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而大学语文在情感教育中的上风又是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很难达到的。因此,要很好地利用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来进行情感教育。
1.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感情。儒家思想一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爱国情感,要以修身、齐家开始,真正的爱国者都会十分爱自己的家乡,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情感都能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在对具体作品的解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关注作家的人生道路与人生态度中蕴涵着的情感因素。如作品中,有对壮丽山川的热情讴歌,有对艰危时势的忡忡忧心,有对破碎河山的伤怀喟叹,有对效命疆场、杀敌报国的热切向往,有亡国剧痛的哀哀哭泣,有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怀。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夫之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佳句,都体现了作者的历史使命感。很多作品反映了对家的依恋和热爱,如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说鸟也要返回故乡,狐狸死时也要头枕在洞穴的丘上。《古诗十九首》中有:“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意思是说北方的马对北风都格外依恋,南方飞来的鸟,巢都筑在朝南的树枝上。鸟兽都眷恋自己的家乡,何况是人呢?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这些文学作品加以引导,努力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包括爱学校的教育。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当代大学生入校前备受家庭庇护,缺少吃苦精神。他们固然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的经验,但仍然比较脆弱,很难经受各种打击,稍微碰到挫折,就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情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推动教学论文人性的全面进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使学天生为自然、开朗、健康的个体。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增强应对人生磨难和人生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鉴戒别人的人生聪明,以提升自己。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作家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以散文随笔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了可资鉴戒的聪明。如贾平凹的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是为妹妹十八岁的生日而写的信,信中以质朴而坦诚的文字,告诫妹妹要学习自己在逆境与贫乏中,以不忧不惧的心态,通过阅读不断地获得充实和提升。沈以文追随“五四”的声音,以偏远的湘西奔赴北京并开始自己艰难的文学之路,以新中国成立前的文艺创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探讨,均显示出他在无奈人生和随遇而安中的大聪明。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四方食事》等文,更是将人生的历程审美化,在一草一木一舍一食的简单生活中品味人生。宋代词人苏东坡潇洒旷达,在他遭遇“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被贬岭南时,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岛后,尽管身体不好,他依旧乐观。几次被贬,他没有绝望,也没有过多的牢骚,甚至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千古绝唱。
3.培养学生爱别人的感情。“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今的市场经济夸大竞争,人与人的感情淡漠了不少。因此,夸大“仁者爱人”,在今天尤其有现实作用。
要讲清这个道理,我们仍可联系文学作品来进行。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说,杜甫自己屋破,还想到天下更多的寒士屋破,而期望有广厦千万间,让天下“寒士”均住上不漏雨的屋子。白居易《新制布裘》中的“桂布白似雪,吴棉暖如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肢体暖如春。中夕或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是说,他也是一人暖而欲暖天下,一人饱而欲饱天下。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在教学中曾引申出一套“吃饭哲学”:宁可自己喝稀饭甚至没饭吃,也愿他人有干饭吃的人,是伟大的人;自己吃干饭,也希望别人有干饭吃的人,是高尚的人;自己吃干饭,只想让别人喝稀饭的人是平庸的人;自己吃干饭,却连稀饭不让别人喝的人是卑劣的人。这一吃饭哲学,是做人的哲学,也是识人的哲学。这些文学素材,对学生的教育是深刻的。
4.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既有时代局限所导致的社会理由和经济理由,亦有涓生和子君对爱情理解的偏差和个体性格的局限。尤其是后者,更应该引导学生加以关注和思索。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浅析涓生的懦弱和缺乏责任感,引导学生思索个体生命在爱情中的责任。而秦观的《鹊桥仙》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词句,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作用,远比听一场婚姻讲座要有效得多。所以,要在对同类作品的解读中,激发学生对青春和爱情等不足的思索,由此对学生的青春观、爱情观形成深刻而正面的引导。
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还包括很多方面,要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发挥情感的正功能,抑制情感的负功能,必须始终加强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在此过程中,大学语文的作用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徐同林.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连举,周玲.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2(2).
[3]洪明.高校情感教育与“人本”教育的论述探究[J].湖湘论坛,2005(6).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6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