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3027 浏览:73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400年前的柳宗元曾利用比较的思维策略写出了不朽名篇《捕蛇者说》,其中最能体现比较的两句话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句话现代文通俗的说法是“毒蛇可怕——苛政更可怕”,比较效果如此强烈,几乎让世人对该篇古文耳熟能详,可见这篇文章像一座比较思维运用得出神入化的艺术圣殿。
又如,一个寒冷的冬天,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
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的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
那诗人笑笑,念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这个故事确实让人扼腕兴叹,余味无穷。这个乞丐后来之所以能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是由于诗人改写了乞丐胸前牌子上的语句,诗人语言的妙处不只是在于它的优美和蕴藉,更在于它的形象和抒怀,读之使人产生对乞丐的同情之心。两句话,产生的效果却是如此不同,这就是比较思维带给我们的启迪。
什么是比较呢?
通过对两种相近或是相反事物的比对进行思维,寻找事物的异同及其本质与特性的策略,叫做比较。它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我常常把这种策略融入到授课过程中。

一、运用比较教学效果出人意料

当我们想要达到感动人、感染人的目的时,运用比较的策略,也许是最轻易实现的。有时候,一个比较比很多道理更有说服力。在“诗圣”杜甫的遗篇里,有一首被誉为“划时代的杰作”的政治性抒怀长诗,题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中有句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据宋人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谈及杜诗时曾如是说:“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串千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白)。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杜尚如此,况不逮杜者乎!”由此可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实属难得之佳句。这句话中,杜甫就运用了比较:富贵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就有冻死的骸骨。这样鲜明的比较所产生的感情冲击,是无人能抵挡的。这就无怪乎它广为流传,连村夫俗子也耳熟能详了,更何况“敏尔聪”的学生呢。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思维方式。
比如学习世界名篇《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想要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转变人,所以在小说中安排了一系列比较。小弗郎士的学习态度的前后比较,韩麦尔先生认真教书态度的前后比较,其他人对上法语课态度的前后比较等。可以说,这些巧妙的比较使这篇小说的艺术性达到了极致。
同一篇文章通过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的理解,那么不同的文章之间的比较则更能感动我们,感染我们,使我们明白事理。例如学习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使我们明白:狼是狡猾的、凶恶的,只有杀死它,我们才能不被它吃掉。但这个观点是否在现实中就是处事的宝贝呢?

二、比较总有强烈的感彩

当我们运用比较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判定是明确的,固然不需要说出来。柳宗元对蒋姓捕蛇人的同情、对朝廷苛政的愤慨,就潜藏在这些躲避之中。比较思维最大的优点也就在这里,当我们运用了比较时,每一位读者都能以中知道我们的意图。以而,比较能使我们的文笔更简洁精炼。
教读《狼》后,我又教读了另一篇美文《与狼对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是这样的:两个科考队员在山中迷了路,入夜时,碰到了十几只狼,二人凭有利地形缩在半山坡上“品”形燃烧的篝火中与群狼对峙。群狼的包围圈在渐渐缩小,忽然,一只凶狠的狼窜进包围圈接近了一个科考队员,这个队员顺手拿起一个削尖的木桩,狠狠地往狼嘴里一塞,那只狼便一屁股瘫在地上。另一个科考队员要他把狼戳死,他却收回木桩,说道:“让它逃命,其他的狼就不会再来偷袭了。戳死这只狼,就激怒了群狼,我们俩也性命难保。”果然,那只受伤的狼着逃下山去,其他的狼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二人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个故事,会使我们受到很多启迪:①见狼不一定非打死不可;②在不同环境中,具体不足要具体浅析;③放狼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得饶人处且饶人。同学们能在学到语文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这也是用比较思维方式学习语文的一个收获。
总之,比较思维的充分运用可以增加我们语言的穿透性——穿透读者心灵、感动读者的特性,以而使语言变得更加简洁、深刻,这实在是一种好的创造性思维策略,同学们在学习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一定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教育体育局基础教研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